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5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24—2035年)
规划编制人员名单
顾问:
陈大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
中国服装协会 会长
组长:
杨晓东 中国服装协会 专职副会长
专家组:
杨 峻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顾问
王晴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生产力促进部综合处处长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首席时尚研究员
白玉生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郭 燕 北京服装学院 教授
邱 琼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研究院副院长
陶 菁 宁波大学-宁波服装协会纺织服装产业研究中
心主任
郑治民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副秘书长
李 杰 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 总监
工作组:
齐元勋 中国服装协会 副秘书长兼产业部主任
廖 博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部副主任
黄宝娣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部副主任
刘 静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部高级项目主任
董 正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部高级项目主任
袁 正 中国服装协会 产业部项目助理
牛頔璠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研究院 规划咨询部工程师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10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与年限
三、规划依据
第二章 宏观发展环境
一、政策导向
1.“双循环”格局加快产业链重构
2.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升级主题
3.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重点任务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向
1.数字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2.文化自信赋能企业创新动力
3.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践行
三、纺织服装市场趋势
1.国内消费市场加速细分,新零售模式日渐成熟
2.出口市场多元化调整,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趋势
1.产业向海外转移趋势
2.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
第三章 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一、特点及优势
1.产业规模良性增长
2.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3.产品门类丰富多元
4.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5.生产要素资源充沛
6.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7.人文底蕴资源丰富
二、问题与不足
1.产业缺乏协同规划
2.整体发展层级较低
3.强链补链尚需推进
4.公共服务有待优化
5.品牌建设能级不足
6.集群稳定存在风险
7.产业人才厚度不足
三、发展机遇
1.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发展机遇
2.后发优势带来高质量成长机遇
3.利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机遇
4.渠道变革蕴含着换道超车机遇
四、面对的挑战
1.产业集群竞争加剧的挑战
2.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
3.消费市场需求调整的挑战
4.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第四章 发展定位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产业定位
三、重点区域发展方向
四、发展目标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完善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集聚发展水平
1.精准招商集聚产业发展力量
2.深入推动县域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
3.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承载能力
4.加速构建城乡多级产业发展体系
二、变革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1.推动集群纵向的产业链组织变革
2.推动集群内部的企业间组织变革
3.推动集群横向的区域协同组织变革
三、数智技术升级,增强集群新质生产力
1.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产业科技研发水平
2.引入先进设备资源,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制造升级
3.培育数字化标杆,增强智能制造企业梯队厚度
四、聚焦先进制造,夯实赣州优品供给力
1.打造高效的制造品牌企业梯队
2.增强适配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研发
3.推进赣州制造品质全面提升
五、时尚文化引领,形成多层次品牌发展格局
1.引导原创设计赋能时尚制造
2.引导多元品牌构建产业生态
3.引导特色文化丰富品牌内涵
六、加强市场创新,探索商贸新增长点
1.深耕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触达目标客户
2.打造复合型产业载体,撬动消费增长
3.推行全域数字化营销,重构市场链路
4.开动国际合作新引擎,加快“出海”步伐
七、践行绿色制造,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
1.推动企业绿色低碳生产模式
2.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3.加强社会责任和市场责任体系建设
八、注重引智育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1.汇聚创新引领型产业人才
2.增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3.建立资源联动的人才培育体系
4.营造纺织服装就业创业氛围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二、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四、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五、加强人才资源保障
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平台作用
附录一: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优先级清单”
附录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关联资源名录”
1.国内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名录
2.国内主要面辅料专业市场名录
3.线上面辅料交易平台名录
4.国内主要面辅料企业名录 93
5.企业数字化升级“软件服务商”名录 96
6.企业数字化升级“硬件服务商”名录 97
7.国内主要服装、鞋类专业市场名录 99
8.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名录 100
第一章 概述
一、规划背景
纺织服装产业是赣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民生产业,也是“1+5+N”主导产业,经多年积淀发展,已初步形成品牌和规模的集聚效应,获得了“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开启了“时尚强国”建设新征程,将面对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抢抓时代机遇,探索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特制定《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发展规划》),以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素质大幅提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充分发挥其在赣州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展规划》在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及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研究明确了赣州纺织服装产业2035年发展愿景以及当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配套工程,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未来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规划范围与年限
赣州市区,于都县、宁都县、石城县、兴国县和瑞金市等五个产业重点区域(后面简称为“五县(市)”),以及南康区、信丰县、会昌县、龙南市、全南县、定南县等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其中,以“五县(市)”为重点集聚提升区域,区域总面积约1419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
规划时限2024—2035年。其中,2024—2028年为重点规划期。
图1 产业规划范围图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 号)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
《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
《江西省“十四五”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
《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
《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其他产业集群相关规划
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宏观发展环境
一、政策导向
(一)“双循环”格局加快产业链重构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重塑产业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利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支撑,为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创造机遇。同时,“双循环”发展格局助力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利用世界资本升级现有产业集群形成新的产品集群分工,培育一批空间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产业链集约高效、规模庞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及高端制造产业链集群,实现产业链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迈进。
(二)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升级主题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主要体现在具备科学的发展理念、合理的经济结构、多样平衡的生态环境,以及有效的供给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主题,也是纺织服装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升级的主线。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产业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不断探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纺织服装消费升级需求,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构建产业大国竞争新优势。
(三)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关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进入新发展时代,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产业制造能力、加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使命任务,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勇建新功。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向
(一)数字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正从“跟跑”全面进入“并跑、领跑”,特别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数字技术与纺织服装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发展,从单环节的数字化到“研、产、供、销”全链路的智能化,重塑着产业发展模式和生态。当前,纺织装备自主化率超过75%,纺纱、化纤长丝、非织造等重点领域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服装示范企业生产流程中自动机使用率达到80%,全品类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加速普及。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选择“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范式,保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科技创新投入,初步完成了设计、加工、检测、销售、物流、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改造,正在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不断强化精益生产、柔性制造,推动生产经营的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二)文化自信赋能企业创新动力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正处于以科技、品牌、文化为支撑,自主原创为主体的创新发展阶段,品牌价值开始向世界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渗透。特别是在国家走向强盛、民族日益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赋予品牌和产品新的精神与情感共鸣,使中国品牌时尚内涵与产品东方美学价值不断显现。在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入下,带动了服装品牌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成熟品牌聚焦主业塑造年轻化、时尚化形象,新锐品牌勇于创新、脱颖而出, 以汉服热、国货潮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快速成长。当前,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增长近三成,达到约4500个,东方美学、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逐渐成为时尚主流,促进品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践行
绿色发展是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更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绿色消费价值理念的变化,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把绿色技术深度融入从原材料、能源、制造到循环回收等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新零售模式多维度、多触点精准对接消费者,深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速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制造体系。截至 2022 年,全行业共有 362 种绿色设计产品、107 家绿色工厂、16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9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既有助于纺织服装产业及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速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也能够提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绿色时尚参与度与话语权。
三、纺织服装市场趋势
(一)国内消费市场加速细分,新零售模式日渐成熟
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就业形势大体稳定,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我国服装内销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市场活力持续回升,消费需求逐渐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0352.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2022年同期提升23.1个百分点;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增速比2022年同期加快7.3个百分点。
图2 2022—2023年服装内销市场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细分化的市场趋势愈发凸显,随着Z世代、新中产、银发族等新消费群体表现出不同消费倾向和消费理念,个性化、多样化的细分市场逐渐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服装行业深度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模式创新,根据工作、生活、露营、度假等不同场景需求进行匹配,持续推动企业和品牌向个性化、年轻化、高端化发展。
线上新零售模式日渐成熟,从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到用户和品牌的人性化交互,内容产业链和传播链的重构使营销和零售模式呈多元化发展。企业营销渠道逐步从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向短视频、社区团购、社交平台扩散,线上销售比重也在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6%,比2022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出口市场多元化调整,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2023年,受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去中国化”趋势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延续了2022年四季度以来增速放缓的态势,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出口规模明显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591.4亿美元,同比下降7.8%,增速比2022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图3 2022—2023年我国服装出口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我国服装的“多元化”出口市场结构加快调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服装出口企业的重要拓展方向。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服装出口明显下降,三大传统市场合计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45.7%,比2022年同期减少3.9个百分点;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4%,拉动我国服装出口增长0.4个百分点;另外,我国对非洲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5.0%,拉动我国服装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对韩国、俄罗斯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1%和12.8%。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服装供应链格局进入重构期,产业链条趋于多元化、短链化和区域化。中美贸易摩擦后,为降低对我国供应链的依赖度,美欧西方国家订单转移趋势明显,中国占发达国家市场的服装进口份额进一步下滑,而越南、孟加拉国、印度、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的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从近期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服装出口下降不仅是中国,东盟的一些服装出口国家也在下降,美国和欧盟服装进口近地采购比例增加,供应链短链化、区域化趋势愈发显著。
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趋势
(一)产业向海外转移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总体步入工业化后期后半段,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较为成熟完善,但逐渐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外向型经济扩张,凭借劳动力和政策优势不断扩大终端加工份额,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一定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叠加新冠疫情管控和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国内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会主动或按欧、美买家的要求,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生产制造,订单外流现象日益突出,我国出口份额进一步降低。根据美国、欧盟和日本主要市场的服装进口数据来看,2023年,美国、欧盟和日本自中国进口服装的比重分别比2015年减少了14.9、7.4和16.2个百分点。
同时,在中国要素成本持续提升的趋势下,以及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和“边缘化”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重构,推动以中国企业为主要供应商的跨国公司努力寻求在中国以外地区重建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也进一步加速在华外资企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及东盟国家的转移步伐。以美国市场为例,自2020年开始,东盟一举超过中国的份额,成为美国服装的第一大出口经济体。
表1 中国和东盟占美进口服装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年份 |
自中国进口服装金额(亿美元) |
自东盟进口服装金额(亿美元) |
中国占比 |
东盟占比 |
从全球进口服装金额(亿美元) |
2015年 |
305 |
207 |
35.9% |
24.3% |
852 |
2016年 |
279 |
200 |
34.6% |
24.8% |
807 |
2017年 |
270 |
205 |
33.7% |
25.5% |
802 |
2018年 |
273 |
213 |
33.1% |
25.8% |
827 |
2019年 |
249 |
229 |
29.8% |
27.4% |
837 |
2020年 |
152 |
207 |
23.7% |
32.3% |
641 |
2021年 |
196 |
238 |
24.0% |
29.2% |
815 |
2022年 |
218 |
306 |
21.8% |
30.7% |
999 |
2023年 |
163 |
235 |
21.0% |
30.1% |
778 |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此外,中国部分龙头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实施对外产业转移,以期从多元、灵活的供应链布局以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中持续获益。例如,纺织成衣制造的鲁泰集团于2021年在东南亚扩张,该区域销售收入已接近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1/3;运动休闲服饰制造商申洲国际于2014年起向外扩张,在海外形成了一体化的格局,在越南和柬埔寨布局了面料和成衣工厂,面料和成衣的产能均与国内相当。龙头企业的生产布局往往会带动其配套的上游棉纱、面料和印染企业,如百隆东方、华孚时尚、伟星股份等相继跟进海外布局的步伐,部分企业海外产能占比已接近40%。
(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东南亚国家虽然生产成本具备明显优势,但相应的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生产效率低、供应链配套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产品的生产配套需求,仍是企业的重点考量因素。相比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在劳动力、自然资源以及区位方面仍有较大相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沿海省份的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将产能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例如苏南地区企业向苏北地区转移,广东、福建、浙江的企业向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转移。从近年来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投资完成情况看,江西、河南省作为纺织服装加工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大省,纺织服装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在西部省份中,新疆、重庆、贵州、广西等地区服装行业投资增长较为明显。
各省市服装出口数据的变化也表明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虽然东部地区仍是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地,但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而中西部地区服装出口迅速增长,2023年中西部省份服装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21.7%,比2022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江西省服装出口金额35.7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2.2%。
表2 2023年我国各省市服装出口情况
省市名称 |
出口金额 (亿美元) |
同比 (%) |
占服装出口总额比重(%) |
占比增减 (百分点) |
浙江省 |
341.4 |
-2.1 |
21.5 |
1.3 |
广东省 |
236.8 |
-16.8 |
14.9 |
-1.6 |
江苏省 |
200.2 |
-16.0 |
12.6 |
-1.2 |
山东省 |
179.8 |
-2.7 |
11.3 |
0.6 |
福建省 |
136.6 |
-15.6 |
8.6 |
-0.8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28.4 |
23.0 |
8.1 |
2.0 |
上海市 |
87.4 |
-12.0 |
5.5 |
-0.3 |
江西省 |
35.7 |
-27.7 |
2.2 |
-0.6 |
湖北省 |
35.2 |
31.3 |
2.2 |
0.7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 |
12.6 |
1.9 |
0.4 |
湖南省 |
28.0 |
-31.8 |
1.8 |
-0.6 |
安徽省 |
26.7 |
-8.4 |
1.7 |
0.0 |
四川省 |
26.5 |
58.7 |
1.7 |
0.7 |
辽宁省 |
25.8 |
-16.3 |
1.6 |
-0.2 |
河北省 |
22.6 |
-15.0 |
1.4 |
-0.1 |
前十五名合计 |
1542.2 |
-7.6 |
96.9 |
0.2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综合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坚持“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正在由服装制造强国向服装时尚强国跃迁。江西省赣州市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进产城深度融合,促进赣州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一、特点及优势
(一)产业规模良性增长
纺织服装业是赣州主导产业之一,在带动经济增长、资源集聚、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2022年,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实现了从960亿元到1100亿元的跨越式发展。2018—2023年,赣州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14%,累计增长了90.3%。2023年市场波动,赣州纺织服装出口额达58.6亿元,在江西省各地市中居于前列。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稳健,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和提档升级的基础和条件。
图4 2018—2023年赣州纺织服装进出口情况
图5 2023年赣州纺织服装规上企业营收情况(万元)
(二)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通过本土培育和承接引进,于都、宁都、石城、兴国、瑞金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带逐渐成型,其中,于都县作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集群中发挥引领作用,其余四县(市、区)构建特色制造基地实现协同发展。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相关县(市、区)的首位产业,集聚效应初见成效,2023年,赣州市共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14家,服装产能2亿件,实现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已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安踏、特步等品牌加工基地陆续建成运行。
图6 赣州纺织服装规上企业增长情况(家)
图7 2023年赣州纺织服装规上企业分布(家)
(三)产品门类丰富多元
赣州以“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瑞金织造”为抓手,借鉴国内外集群先行区的经验,推动建立特色鲜明、定位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形成了从纺纱织造到服装加工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各县(市、区)从自身特色要素和定位出发,打造差异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区,通过区域分工协同初步构建起了涵盖女装、童装、商务男装、运动鞋服、无纺布等重点品类和牛仔、运动休闲类服装、商务及运动类纺织品、辅料等延伸门类的产品体系。2023年,全市已有纺织服装品牌企业超30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44家。
图8 产业带五县市企业拥有品牌数(个)
(四)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赣州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创新研发、人才培养、专业市场、商务会展、检验检测、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多元立体的纺织服装产业生态体系。在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领域,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已建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7家,于都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江西省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成立,产教协同工作正在推进;在市场平台领域,中国(赣州)国际服装城、会展中心、于都红星辅料商城和石城现代鞋纺城已投入运营,洗水产业园初具规模,“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并获“中国会展最具创新力品牌”称号;在检验检测方面,已建成省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于都)和省鞋类产品质检中心(石城);在信息中介方面,赣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已成立,行业信息交流渠道逐步畅通。
(五)生产要素资源充沛
截至2023年末,赣州市常住人口为898.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7倍;劳动年龄人口为549.4万人,2020年以来劳动力资源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0.9%。赣州市作为江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工人,近年来,伴随着国内产业转移,产业工人回流趋势明显。赣州盆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谷平原众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其中,于都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322.08公顷、兴国纺织服装产业园规划2000亩、石城县鞋服产业园规划6000亩,纺织服装业配套基础设施良好,企业综合成本较低。
(六)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赣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交叉点,具有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和江西省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赣州是全国拥有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的内陆口岸之一,赣州国际陆港已实现与国内沿海沿边口岸城市互联互通,运行线路辐射全球50%以上地区;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综合物流园区41余个,全市共有物流企业2042家,A级物流企业80家,A级物流企业的增量和总量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已占全省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七)人文底蕴资源丰富
赣州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等文化资源品牌既为纺织服装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情感和审美素材,也为柔性引才和行业要素整合提供动力。根植于特色文化土壤,中国服饰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创新基地落户赣州,宋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江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江西省重点文化产业园。
二、问题与不足
(一)产业缺乏协同规划
赣州各县区要素禀赋相似,虽已建立差异化发展战略,但产业高水平协同仍面临一系列瓶颈。一是各区县按产品门类所规划的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方面竞争性有余而互补性不足,上下游和地区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市域范围内产业公共服务和信息管理在统筹规划及科学论证方面尚有欠缺,出现各区县部分公共服务平台重复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松散同时存在的问题,造成服务成本攀升、资源利用不足、区域间产业信息割据等规模不经济问题;三是由于缺乏常态化的招商信息共享和协商机制,部分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二)整体发展层级较低
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4%。2023年,赣州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人均营业收入为35万元,不到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1/2,企业普遍尚未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设备普及率低,截至2023年6月,赣州纺织服装产业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仅占纺织服装企业总数的0.46%。2023年,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人均利润总额为1.8万元,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强链补链尚需推进
近年来赣州已逐步建设了于都顺龙水洗产业园、FDC面料图书馆等产业配套服务机构,但在渠道终端、原料供应、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领域发展仍然滞后,集群生产流程周期长,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不足,集群竞争力提升受阻。与产业先行地区相比,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式发展不强,在专业市场和面辅料渠道建设方面滞后,线下综合服装交易市场、大型面辅料市场等平台运营需优化提升。在产业链中的面料染整是弱链和短板,服装企业需到其他地区采购面辅料,影响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此外,集群企业多以服装、运动鞋成品生产为主,纺织原料生产规模小、品类少,无法为赣州服装产业的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产业链延链补链还有较大空间。
(四)公共服务有待优化
赣州纺织服装业处于成长阶段,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的赋能功能还不显著,科技成果转换率不高,科研和公共服务内容的适配性、服务推广意识和治理模式尚需提升改进。在产城融合集聚方面,“赣州才服通”等服务应用开始上线,但用工政策精准化和信息化仍有待加强,工业园区交通、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学校、医院、商场)等建设还不够齐全,相关社会服务功能薄弱,产城融合示范区尚缺位。
(五)品牌建设能级不足
截至2023年上半年,赣州有纺织服装品牌数356个,每百家企业仅有5.6个品牌,虽已从深圳等地引入少量中高端品牌,但行业整体缺乏知名品牌支撑。现有品牌以中低档、大路货为主,产品推广和销售多限于区域市场,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与新零售模式的融合度不足,品牌转型升级发展迟缓。在产品类别方面,以服装品牌居多,产业用品牌较少,纺织服装前端产业品牌建设有待推进;在产品内容层面,品牌设计研发投入较低,流行趋势分析、工艺创新、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等尚刚起步;在品牌能力方面,企业多为品牌供应商,没有形成终端品牌影响力和发展力,特别是以赣州为总部经济的纺织服装品牌要大力发展壮大。
(六)集群稳定存在风险
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稳定性风险来自三方面力量,一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较低,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能力相对较弱,订单及产出波动较大;二是一些企业作为区外集团的生产部门,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投入产出由总部战略调配;三是部分资本受要素供给及政策优惠驱动落户赣州,企业植根赣州长期发展意愿尚不明朗,一旦要素市场及政策条件发生变化,资本存在退出或再转移的可能性。
(七)产业人才厚度不足
企业家队伍建设尚未起步,企业经营者在全局视野、创新意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素养普遍有待提升,行业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型人才,管理、设计、营销、数字化等专业人才也存在缺口。2023年,赣州各中职院校共有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仅341人,专业教师人数48人,中高级设计人才需从市外引进,但受城市发展及周边发达地区虹吸效应等因素影响,历年均存在专业人才增量不足、基础人才外流的情况。
三、发展机遇
(一)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发展机遇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纺织服装产能正处于向东南亚国家及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阶段,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回流,相关部署加速推进。赣州是中西部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纺织服装产业的桥头堡,本轮产业转移为赣州带来了发挥区位及要素优势的历史机遇。
(二)后发优势带来高质量成长机遇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供应链优化及产业集聚被赋予新的功能内涵,纺织服装产业进入了供应链之争,新的供应链分工格局正在建立,优质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日益成为行业稀缺资源。与纺织服装先行区相比,立足于新时代大平台的赣州在吸纳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及资本规模等方面具备后发优势,企业有嵌入高能级供应链的发展机遇。
(三)利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机遇
江西省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过程中,将纺织服装产业列入“1+8”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纺织服装被江西省列入14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江西省“十四五”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实施方案,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环境。赣州作为我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华东地区唯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市,内资企业享受叠加扶持政策,这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四)渠道变革蕴含着换道超车机遇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流通渠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消费需求碎片化推动消费渠道多元化,渠道竞争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在传统品牌竞争之外的又一赛道。在新的竞争格局建立过程中,部分行业先行者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退,传统渠道的特定功能难以发挥,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在市场“空白点”换道超车带来机遇。
四、面对的挑战
(一)产业集群竞争加剧的挑战
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各区域纺织服装集群日益呈现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竞争态势。一方面,中西部省份纷纷出台土地、用工、能源等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抢抓我国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另一方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中国制造在国际纺织服装主销市场订单份额持续下降,部分资本转向海外,同时,东南亚等海外集群产能持续提升,在市场、资源、标准与国内产能开展正面交锋。
(二)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
在数字化升级、文化赋能、品牌引领的浪潮下,各地纺织服装产业迭代升级和空间重组加速。赣州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主体以加工制造型中小企业为主,集群尚处于粗放增长模式,资本积累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企业普遍对自主研发和营销创新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为数不多的大企业还未能起到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如若集群企业固守传统增长方式,则将错失全球产业升级机遇,面临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的风险。
(三)消费市场需求调整的挑战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全球消费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一方面,消费需求日益向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管理、营销策略等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对数字化快反、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尽快挖掘出新的增长点,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纺织服装产业链体系复杂,资源环境对产业的约束正在强化,对纺织服装生产链和物流链都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绿色”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赣州作为新兴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要在集群发展期同步实现绿色转型,不能复制以往其他产业集群发展的固有模式,需要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可持续性产业观和实践能力。
表3 赣州纺织服装产业S.W.O.T分析
优势(S) |
产业规模良性增长 |
劣势(W) |
产业缺乏协同规划 |
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
整体发展层级较低 |
||
产品门类丰富多元 |
强链补链尚需推进 |
||
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
公共服务有待优化 |
||
生产要素资源充沛 |
品牌建设能级不足 |
||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
集群稳定存在风险 |
||
人文底蕴资源丰富 |
产业人才厚度不足 |
||
机遇(O) |
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发展机遇 |
挑战(T) |
产业集群竞争加剧的挑战 |
后发优势带来高质量成长机遇 |
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 |
||
利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机遇 |
消费市场需求调整的挑战 |
||
渠道变革蕴含着换道超车机遇 |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第四章 发展定位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时尚、绿色行业发展新定位,把握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争创一流的纺织服装名城为重点,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链接数字智能、时尚创意等高端要素,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数字经济时代赣州纺织服装产业新优势。
二、产业定位
依托现有“一核四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海西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带,强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合作示范,推动赣州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时尚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高质量的协同制造、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加快形成赣州纺织服装产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中心,夯实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重要节点城市地位。
三、重点区域发展方向
坚持县级谋划、市级统筹,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基础与禀赋优势,增强赣州市区时尚消费影响力,加快于都品牌化升级,突出以赣州市区联动于都为核心的“品牌价值提升区”,引领赣州时尚产业价值创造与升级;持续推动宁都、石城、兴国、瑞金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同步发展南康、信丰、会昌、龙南、全南、定南等“战略支撑区”构建产业支点,形成“一核引领、四区集聚、多点支撑”布局,以专业化、特色化定位支撑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格局。
图9 县市产业定位分布图
赣州市区:全国时尚消费与跨境电商示范区
发挥城市文化资源及区位等优势,强化时尚街区、网红景区建设,打造江西乃至全国时尚消费体验节点性城市;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时尚商区建设升级,打造服装服饰品牌聚集地;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跨境电商示范区,助力赣州纺织服装企业开拓市场。
于都县:中国品牌时尚智造高地
依托女装企业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持续提高时尚品牌集聚和自主品牌培育能力,培育品牌型女装产业集群,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逐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同时以“两化融合”现代制造体系为基础,以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制造品牌为主体,汇聚融合国内外高端制造资源,建设各类产业服务总部机构和平台,打造具有联动协同、创新效应的产业生态,加快建设世界级时尚服饰优质制造基地和全国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区,打造中国品牌时尚智造的新高地。
宁都县:全国童装优质制造基地
以童装为主体,以运动鞋服、商务男装为两翼,集聚相关企业及配套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引入培育一批优质制造型骨干企业;以区域内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高品质的先进制造体系为中心,深化与国内外品牌企业合作,融入品牌企业供应链体系;注重以童装为切入点,逐步延展儿童模特、摄影、食品、玩具等儿童生活、娱乐相关产业,丰富儿童用品产业生态,打造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童装产业基地。
石城县:中国品牌运动鞋服智造基地
立足运动鞋服制造产业特色优势,对接东部沿海运动鞋服产业集群资源,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及鞋服鞋材、鞋服研发等配套资源,高标准建设鞋服产业转移承接区,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辐射一批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以鞋服制造加工为主导,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技术研发逐步增强、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的产业态势,深入参与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分工合作,逐步建成中国品牌运动鞋服产业“智造”基地。
兴国县:全国牛仔休闲及工装优质制造基地
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资源集聚,重点招商引入时尚牛仔、休闲服装、户外运动及职业工装等相关企业及上下游配套资源,加强物流节点规划,优化产业园区服务配套,加强石墨烯等纺织服装新材料推广应用,提升设计研发和加工生产能力,做强做精具有设计特征和功能性的休闲时尚服装品类,持续提升辐射全国的休闲服饰制造区域品牌影响力,做专做深职业服、工装产品研发和品质制造,打造中国牛仔供应链基地,做强全国牛仔休闲及职业工装优质制造基地。
瑞金市:全国新兴纺织和功能性服装制造基地
主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夯实产业制造基础,布局延展织造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性纱线和面料、无纺布产品研发生产,延伸发展以功能性面料应用为主的各类职业装、家居服,兼顾发展红色文化服饰及运动休闲鞋服等,形成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纱线面料和功能性服饰制造基地。
南康区:全国时尚家居生活消费体验区
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与南康家具产业联动,加强相关产业资源集聚,打造全国家居服饰和家纺现代产业基地,重点推动家居服饰、家用纺织品等产业在设计研发、营销创新、品牌合作等领域与家具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智能、时尚、健康家居生活消费体验区。
四、发展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立足价值链中高端,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实现新跨越,产业现代化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具有世界领先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融合、人民就业稳定,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优质的时尚赣州城市形象凸显。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挥出赣州经济发展压舱石、城市形象提升推动器的重要作用,实现赣州“产城人景文”融合发展。
(二)2024—2028年发展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与创新能力持续强化,形成一批数字化赋能的优质制造品牌族群,打造区域联动、上下游协同创新的产业新生态,产业发展后劲强大,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纺织服装优质智造示范区。
规模增长目标:2024—2028年,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轨道,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集群全产业链营业收入2000亿元,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跻身全国同类制造型产业集群第一梯队。
表4 赣州市及纺织服装产业带阶段分目标
指标 |
区域 |
2024—2028年目标增速 |
2024年 |
2026年 |
2028年 |
纺织服装 全产业链 规上企业 营业收入 (亿元) |
全市 |
15%—20%
|
210-220 |
281-319 |
373-500 |
于都 |
69-72 |
91-104 |
121-158 |
||
宁都 |
14-15 |
19-21 |
25-30 |
||
石城 |
22-23 |
29-33 |
38-47 |
||
兴国 |
11-12 |
18-20 |
25-30 |
||
瑞金 |
30-31 |
39-44 |
52-64 |
||
其他县市(战略支撑区)合计 |
64-67 |
85-96 |
112-139 |
数智升级目标: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车间/工厂。力争到2028年底,70%以上企业启动关键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进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基本完成数字化生产线改造。
品牌建设目标:纺织服装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类逐步丰富,“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区域品牌”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涌现100家营收超亿元、细分领域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品牌企业,培育10个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国内市场活跃度高的消费品牌,“赣州时尚制造”成为具有全球时尚供给力、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平台配套目标:建立一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平台和创新平台,服务型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新增3-5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或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打造品牌孵化中心,培育1家工信部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建设赣州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初步完成数据资源联动的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
绿色发展目标:推动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加快建立赣州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可循环化的绿色生产体系,领航骨干企业稳步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企业及园区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绿色纤维及相关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具有责任竞争力优势的“赣州尚品”形象初步呈现。
第五章 重点任务
完善产业布局,链接上下游配套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注重企业数字化升级、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践行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八大重点任务及20项配套工程,加速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跃迁。
一、完善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集聚发展水平
围绕集群布局统筹谋划,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中发展产业,强化一体化定位、差异化分工和联动协调发展,从集聚向集约转化,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现代化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一)精准招商集聚产业发展力量
发挥赣州地缘优势,结合各县(市、区)在女装、牛仔、运动鞋服、童装、休闲装等不同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对接东部沿海产业集群,高质量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打造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和城市品牌。建立市级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制定赣州招商引资目标和服务平台,强化各县(市、区)与产业转出地区政府、行业协(商)会建立日常对接机制,通过结对子产业集群共建等方式,开展集中推介、组团招商、乡情招商活动,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推动产业集群整体承接。强化产业转移趋势的研究,建立形成集群资源库和重点企业名录,重点对接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品牌领先的高势能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技术成熟、品质过硬、信誉良好的优质制造企业和品牌潜力企业,形成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按照“优结构、强功能、转模式”的方针,强化赣州各市县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重点通过“总部+基地”方式打造“创意+生产”的时尚产业园区,集聚纺织服装企业和产业链资源,形成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方阵的重要一极。遵循价值链带动的原则,发挥赣州龙头品牌企业资源优势,挖掘梳理品牌供应链网络,开展以企招企、以商招商,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赣州,实现产业链延伸拓展,构建起高价值全产业网。
(二)深入推动县域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
加强市级政府统筹协调,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重点推进不同领域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带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发挥优质制造能力,强化培育品牌型产业集群,深入参与全球鞋服产业分工合作,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赣州产业带,全面加强各细分品类产业生态建设,逐步形成协同推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成立品类小组工作机制,开展细分品类的专项研究和调研规划,重点推动运动鞋服、牛仔、童装等品类优质制造版块的协同联动发展。
运动鞋服优质制造区块:以石城为核心,联动宁都等地,加大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品牌孵化等方面的协同,积极对接福建鞋服资源,配套发展与鞋服生产相关的皮(革)料、布料、鞋底、胶水、鞋带以及其它辅料产业,延伸发展以运动护具及户外运动休闲用品产业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增强集聚效用,推进时尚运动小镇建设,壮大赣州运动鞋服产业集群实力、影响力,着力打造运动鞋服产业集群。
休闲牛仔优质制造区块:以兴国、于都为核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推进牛仔小镇等平台建设,增强产品研发设计,配套绣花、印花、金属饰品等关联产业,提升水洗环节能效,完善从原料到终端商品一体化生态圈,打造兴国、于都“双核”引领的赣州休闲牛仔服饰优质制造产业集群。
童装优质制造区块:以宁都为核心,联动于都和石城进一步增强童装产业集聚,聚焦亲子装、运动童装等开展细分市场研究和产品联合研发,着力打造集童装(含校服)、童鞋、婴童用纺织品等品类丰富的全国有影响力的童装产业基地,为赣州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做好产业支撑。
(三)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承载能力
提升各地纺织服装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升级、渠道拓展等资源平台深度参与和服务方式优化,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能力,积极推动园区内外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梯度转移承载能力,围绕首位产业定位,强化开发区、园区建设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于都、宁都、石城、瑞金等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能级,加快兴国纺织服装产业园等新建园区建设;支持赣州市区探索建设面向消费端的线下服装品牌商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个性化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游环境优美的现代时尚小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紧扣各产业集群体量和发展方向,科学测算服务半径与需求规模,进行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完善、立体、交叉、互通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增进与产业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机构交流合作,通过总分馆(院)、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形成服务合力,共享优质资源和服务经验,打造和优化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供应链创新、品牌孵化、电子商务、产品检测及人才育留等一体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产业生态。
表5 产业配套发展建设表
|
赣州市区 |
于都县 |
宁都县 |
石城县 |
兴国县 |
瑞金市 |
产业园区 |
|
★ |
★ |
★ |
★ |
★ |
原辅料采购平台(线上线下面辅料专业市场) |
|
★ |
|
☆ |
☆ |
|
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创意设计园区、产业研究院、设计师空间等) |
☆ |
★ |
☆ |
★ |
☆ |
|
信息平台(产业物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 |
★ |
☆ |
|
☆ |
|
|
技术平台(纺织服装各类技术应用服务中心、智能制造示范中心等) |
|
★ |
☆ |
★ |
☆ |
☆ |
物流平台 |
|
★ |
★ |
★ |
★ |
★ |
质检中心 |
|
★ |
|
★ |
|
|
电子商务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电商选品中心、电商孵化中心等) |
★ |
★ |
★ |
★ |
★ |
★ |
服装成衣专业市场 |
★ |
★ |
|
|
☆ |
|
产品展示平台(展览展示、博览会等) |
★ |
★ |
☆ |
☆ |
☆ |
☆ |
人才平台(高职院校、培训机构) |
☆ |
★ |
★ |
☆ |
☆ |
|
注:★重点建设、持续升级;☆适当布局、优化完善
(四)加速构建城乡多级产业发展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强县、兴镇、带村等关键环节,促进生产要素城乡区域间畅通流动,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产业布局,实现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市县区与镇村的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形成城乡四级产业发展体系。支持于都升级批零兼顾、线上线下的服装交易市场,完善市场电商选品配套功能;充分利用兴国地处京九铁路、兴泉铁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探索在兴国建设赣南纺织服装交易市场以及进出口贸易基地;升级改造南康服装批发市场,建立以市区为核心,于都、南康等县区联动发展的服装成衣专业市场。进行“分级配套、多点支撑”的物流体系布局,推进宁都、兴国综合物流产业园项目和于都智慧物流公路港、石城智慧物流园、瑞金广浔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加快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骨干网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打造统一协调的纺织服装物流平台。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用地,升级改造现有生产厂房,进一步提高现有企业生产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水平,构建以各县(市、区)产业园、重要乡镇(街道)为节点的多层次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完善“公司+分厂+扶贫车间(卫星工厂)+生产经营户”协同运营模式,形成企业总部在产业园区、乡镇设分厂、村庄设车间的产业发展形态,鼓励城乡人才的互流互通,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
配套工程1:区域产业定位强化工程 |
强化各区域产业定位,根据各自细分产业定位,围绕产业供应链和渠道端,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服务平台、街区(工厂店),营造良好的细分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外宣传推广,积极打造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名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渠道等现代传播手段为区域品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蓄能造势,树立“于都女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宁都童装”等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区域品牌标杆,擦亮地标金名片,助力企业、产业、区域经济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在于都举办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同期在赣州市区、宁都、兴国、石城、瑞金等开设分会场或产业合作对接会;以各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举办童装时尚周、女装节、牛仔论坛峰会,以及设计大赛、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区域产业形象。 |
配套工程2:时尚制造小镇打造工程 |
依托自身制造优势和特色,支持于都结合红色长征精神打造红色时尚小镇,支持石城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与鞋服产业融合打造时尚运动小镇,支持兴国探索牛仔服饰文化打造牛仔小镇,支持宁都打造童装小镇;以时尚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方式,建设包括时尚街区、体育运动、艺术休闲、保健娱乐等功能的体验空间,承载红色文化、纺织服装工业体验、时尚生活美学等多元内容和场景,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现代化时尚制造小镇。 |
配套工程3:时尚设计产业带建设工程 |
以于都纺织服装时尚品牌和优势资源为核心依托,辐射周边县区相关产业,建设赣州市时尚设计产业带,扩大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应,鼓励支持企业成立研发设计中心。支持于都(深圳)时尚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赣深合作样板,支持各集群积极对接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高等院校和设计资源,加强与时尚创意资源合作,建设以时尚交易厅、时尚汇客厅、时尚发布厅和时尚驱动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为主要目标,集研发、展示、销售、订货、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创新联盟,在硬件和软件上为赣州市纺织服装时尚产业链关联企业全面赋能,加速打造赣州时尚产业聚集地和创新发展产业带。 |
二、变革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通过延链、融链与强链的组织创新与价值增值,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促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之间的纵向关联与横向协同,增强产业链完整性、供应链安全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价值链高端化,构建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安全可控的赣州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一)推动集群纵向的产业链组织变革
遵循“聚链成群,有效延伸”原则,以纺织及鞋服加工制造为主要方向,延伸发展上游下游关联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形成配套完备的有机整体。深化产业链链长制,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链长与链主常态化互动机制;围绕产业链集结相应资源,畅通政产学研各环节,综合运用精准合作补链、产业链协同强链、企业共同体带动护链等方式,组建企业共同体、产业链盟等合作组织,着力建设科学、优质、高效的产业链创新体系。支持于都及宁都、石城、兴国、瑞金等产业集聚区引入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棉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织造产业发展。对于能源、环境有富余容量的区域,可考虑适当引入化纤、织造等上游产业,深入开展无水、少水等先进印染技术的可行性应用研究。建设面辅料等半成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引入制线、面料、绣花、拉链纽扣等配套企业,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面辅料展示采购,支持以于都为重点区域,联动兴国、石城等地“布点”,引进国内优质面辅料交易平台,建设与产业需求规模相当的纺织服装、牛仔、鞋材等面辅料市场,助力服装企业快捷获取丰富的面辅料资源。针对产业数字化、柔性化发展趋势,开展纺织服装设备制造企业的对接招引,引入数字化设备生产及服务机构。协调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上下游关系,支持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配套企业发展,建设数字化、网络化配套协作体系,促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关联,进一步优化稳定产业链,营造良好的产业链生态。
(二)推动集群内部的企业间组织变革
遵循“固链培优、链主带动”原则,支持企业参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培育一批制造业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企业,以及知名品牌的“链主”辐射带动作用,以联合单合作、资本投资等形式,引导赣州纺织服装企业间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精准适配,打造订单分配中心,建设以产品订单为主体的价值网络体系,形成制造市场的资源分配机制。鼓励骨干企业以产品为导向,构建纺织服装产业的设计研发链、柔性制造快反链以及科技创新联合体,特别是注重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形成产业链不同节点企业的需求适配、数智赋能的融合发展形态,带动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制造技术、产品工艺以及设备自动化水平,完成智能化改造和升级。促进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形成依存共生的企业群落,推动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推进产业由“大而全”向“大而强”和“小而精”转变,从而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成长的平台化联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大企业做强做大做平台,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色,提升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推动集群横向的区域协同组织变革
遵循“塑链融圈,区域协同”原则,依托赣州建设国家Ⅰ型大城市的发展机遇,以及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积极融入江西省建设“一圈两轴多群”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特色优势、制造优势融入东部沿海,以产业合作和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等纺织服装产业发达地区融合,通过展会、论坛、时装周、院校等平台对接,加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之间的空间关联,加快兴城、促产、聚才的步伐,强化在产业和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合作,促进产城融合的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把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作为集群发展的核心载体与创新组织联合体,加强各区县间在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方面的协同合作,通过逐步搭建开放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产业链资源要素流动打破地域、企业限制,完善跨区域的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协同制造,实现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快速、柔性、敏捷、精益的市场供应模式。
配套工程4:创新链企业培育工程 |
培育赣州纺织服装“创新联合体”。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重点构建纺织服装产业的设计研发链、柔性制造快反链,培育赣州纺织服装“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机构共建科创研究院,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平台,实施普惠服务与精准服务相结合,强化创新联合体的现代化组织创新与合作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兴国科技馆的研发优势,推动纺织服装面料创新应用,赋能“赣州时尚”和“赣州制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 实施领航企业的“头雁计划”。引进培育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吸引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向赣州转移总部或运营中心,积极在赣州布局全国时尚产业研发设计中心,优化生产网络和数智供应链体系,开展产品和品牌创新,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发挥区域性领航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领航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平台),支持以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为纽带,开展同业兼并、重组和联合,吸引优质制造产能、高端设计资源,带动周边企业协同发展。鼓励领航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 |
配套工程5:赣州+都市产业圈“链合”工程 |
实施赣州+都市产业圈“前链”联合计划。加强与柯桥轻纺城、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广东西樵轻纺城、广州中大轻纺城、石狮国际轻纺城、虎门富民布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对接合作,针对产业链前端面辅料供应,通过商铺、托管、买手等多种经营模式,创新“线上'现货商城’交易平台+线下卫星布点开设服务中心”模式,通过大数据打通原料采购、纱线、坯布、染整、制衣等生产和交易环节,吸引质量检测中心、流行趋势研发中心、数字物流中心、直播电商中心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打造供需适配、全域融合、柔性支撑、快速反应的面辅料采购市场和供应链基地。 实施赣州+都市产业圈“后链”联合计划。以纺织服装时尚品牌作为核心依托,对接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的知名商贸平台资源,针对产业链后端消费,建设具有赣州城市地标属性的时尚商业综合体,采用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内容、社交、体验、场景多方面聚合社交粘性,打造新社交时代的第三空间,打造时尚街区、体育空间、艺术空间、休闲空间、阅读空间等多元城市空间体验,从硬件基础设施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两个层面,推动重点商圈成为年轻时尚消费人群的新型“消费目的地”。 |
三、数智技术升级,增强集群新质生产力
积极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趋势,深化数字科技与企业发展融合,推动先进制造装备应用,升级智能化工厂/生产线,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增强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数智”能力,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形成适时、灵活、便捷、快速响应的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能力,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
(一)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产业科技研发水平
大力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全力融入全国纺织服装科技创新网络。积极联合或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研发水平。依据产业科技发展趋势与要求,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全国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合作,推动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强化系统布局,打造集平台型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征集产业数字化共性课题开展研究,通过揭榜挂帅、专项产业基金等多种激励形式,吸引创新型科技公司入驻赣州。支持建设纺织服装科学专家工作室,鼓励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掌握新一轮全球产业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把赣州建设成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引入先进设备资源,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制造升级
鼓励企业技改升级,推进纺织服装数字化设备生产及软件服务企业的引入,加快“机器换人”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能,推动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制造能力。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变革,通过技术投入和升级,加快吊挂及带式智能衣片输送技术与自动缝制单元、模板缝制等系统的集成应用,大幅度提高企业单位自动化生产水平和效率。重点加强提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比例,促进设备单元的数据采集、控制以及生产效率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和品质控制能力。优化提升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整体方案,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集成多元化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和各类异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生产线,逐步推进缝前、缝中、缝后制造全流程自动化设备改造,推动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升级。强化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纺织服装企业上云,实现企业人员、订单、客户、生产、库存等信息在线管理,打通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多边连接,提升精益生产管理和市场快速反应,提升产业数字化服务能效。
(三)培育数字化标杆,增强智能制造企业梯队厚度
重点培育数字化企业标杆,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化生产车间和智能示范工厂,以点带面逐步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以高质量承接转移为目标,以提升产业效率和科技水平为重点,引入一批智能制造水平突出的优质制造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逐步打造一批具备订单产生与执行全流程智能化协同能力的企业,把赣州打造成为中国服装智能制造的先行区、示范区。加强智能化工厂管理水平提升,加强数字化工厂认证开展,通过精准化掌握赣州市纺织服装企业的智改数转现状,建立动态、梯次化改造的企业数据库,分类进行培育和扶持,为企业精益数字化转型精准把脉,持续推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水平和层次。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开展运动鞋服、牛仔休闲、女装、童装等产品智能制造研究及实践,组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的现场观摩、专项培训,建设纺织服装智造实践培训和交流推广基地。加大对优秀企业、优秀案例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智改数转过程中的典型应用场景、经验及成果,树立良好的数字化创新氛围。
配套工程6: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工程 |
积极开展企业智能制造评测诊断、示范创建及标杆引领等措施,打造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制造示范样板,支持创建“数字领航”企业,加快企业数字化升级步伐。通过开展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等项目,引进“中国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体系”,综合评价区域内纺织服装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和数字化转型水平,为企业的精益数字化转型精准把脉,及时提出企业基础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议,为政府制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提供精准数据分析支撑。加大对评定“入库”企业的支持推广力度,根据未来工厂、智能工厂、聚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不同级别企业,分类施策进行奖励,逐步打造一批具备订单产生与执行全流程智能化协同能力的企业,提升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小单快反的柔性化生产服务能力。 |
配套工程7: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工程 |
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赣州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供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资源对接、人才培训、样板打造等服务,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低成本、轻量化、平台型、见效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通过工业APP降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应用成本,加快企业数字化的初级改造。推广标准工时管理、数据采集工业PAD和手持PDA,支持企业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增强生产、库存等数据采集。支持中小企业探索周期短、成本低的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化MES系统应用,推广采用基于移动终端小程序的生产派工、报工系统,实现人员、订单、客户、生产、库存等信息的可视化在线管理,增强企业的数字化生产和透明化管理。建立数字化中小企业动态库,开展专题培训、提供融资专项服务、推进实施信息化和知识产权保护。 |
配套工程8:赣州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 |
搭建赣州市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内部连接本地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外部对接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橙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全国性行业创新平台,通过对接全国产业链资源,促进赣州纺织服装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资源联动机制,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数字化水平。平台汇集海内外优质订单、产能及配套资源,以产能、订单为牵引,引导本地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入驻平台,产能数据同步进行展示,在线发布供应链需求,通过平台大数据精准链接上下游资源,实现产能智能匹配,推动整个供应链数字化链接。平台精选智能制造硬件、数字化软件、服务培训等产品服务矩阵,为赣州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升级提供丰富、安全、稳定的场景化产品及方案。同时,平台引入共享外部设计师、版师以及行业专家资源,并具备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加速技术成果的可视化、产业化、可交易化,逐步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由产能牵引发展升级为创新牵引发展新模式。 |
四、聚焦先进制造,夯实赣州优品供给力
注重设计研发提升,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分层次加强制造型企业梯队培育,打造高效的市场快反生产体系,通过培育一批能够展现高质量制造水平的制造品牌,夯实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优质制造能力和产品供给能力。
(一)打造高效的制造品牌企业梯队
以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发展一批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代加工的优质制造企业,建设能够展现中国高质量制造水平的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制造品牌梯队,推动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领先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释放聚合效能,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分层次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在引进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培育、集聚一批小而美的制造企业,着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针对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方向,集聚要素资源,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制造水平与原创设计水平,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集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一批在细分品类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开展赣州优质制造宣传推广,借助专业化资源对接和推广平台,集合一批为国内国际品牌OEM/ODM的制造工厂,组织开设本地优质制造企业的线上线下展示专区,增强品牌企业及消费者对赣州纺织服装制造水平认知。
(二)增强适配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研发
以时尚消费变革为导向,推动产学研产品创新协同攻关,加快全产业链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功能、时尚、绿色的升级消费需求。围绕市场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服装学院、产业研究院、设计机构打造产品研发创新中心,提炼和总结市场消费新特征,增强细分市场品类的研究发布,提高研发成果转换成功率。围绕日常工作、生活、运动等细化消费场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构建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的品类创新和产品研发体系,系统性开发时尚科技、运动专业、健康舒适、绿色安全等纺织服装产品。鼓励支持企业产品创新,不断丰富女装、运动鞋服、牛仔休闲、童装,以及功能性纺织品等品类,积极开拓老年人服装、户外服装、智能可穿戴服装、婴幼儿服装等细分领域,引进建设石墨烯、碳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可降解纤维等新材料创新中心,强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终端产品的转化应用,打造具有赣州特色和中国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品类组合矩阵与拳头产品。
(三)推进赣州制造品质全面提升
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与附加值,推动赣州纺织服装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提升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都)、江西省鞋类产品质检中心(石城)等质检平台能级,鼓励中纺标等专业检验机构在于都投资建设羽绒服检测中心,优化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和技术服务,选取运动鞋、牛仔、女装、童装、羽绒、棉纺等重点产品开展与国内外标杆产品的执行标准和质量指标比对研究,提升“时尚赣州”产品质量指标。重点建立中小企业质量控制和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质量服务和培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加工品质、稳定产能等。鼓励支持企业升级全系列全流程的品控体系,制定实施从生产到销售全链路监测与把控的高标准品控策略,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培育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鼓励企业参与纺织服装相关产品的标准制修订、宣贯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企业、团体标准,加强与国家相关标准接轨,优化相关技术指标,输出品质标准检测规范,提升赣州纺织服装制造的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支持企业建立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支持符合条件的服装企业申报江西省井冈质量奖、赣州市市长质量奖。
配套工程9:“专精特新”强基提质工程 |
实施单项冠军企业、亩均英雄企业培育行动。从研发投入、生产扩建、技术改造、新产品产业化等方面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培育扶持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产品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 鼓励中小微企业生产管理提质、产品创新提质。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模式,引导纺织服装小微企业、加工户向标准厂房、工业园、创业园等集聚发展,打造“小、专、精”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配套和服务供给;鼓励入园企业增强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开展生产管理数字化升级,实现企业人员、订单、客户、生产、库存等信息在线管理。 引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鼓励一批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对照工信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要求和认定标准,做好引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具体方案;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培育企业的指导、跟踪和服务,建立阶段性工作总结和监督检查制度,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特色鲜明的优质制造企业。 |
配套工程10:数智赋能产品开发工程 |
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研发融合,推广应用三维人体扫描、三维虚拟试衣、在线设计、虚拟设计等一批先进技术,探索包括时尚分析预测工具、色彩趋势分析工具、智能辅助设计工具、拟真展示工具等数字化智能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从面料测量、仿真设计、推款审款、在线改版到视效展示,推动3D 设计一体化协同平台的多场景应用;搭建智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落地“一站式”数字时尚解决方案,推动单一固定的“有限供给”向多元化、精细化、定制化的“有效供给”发展,以数字化融合助推赣州纺织服装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 |
配套工程11:“赣尚优品”矩阵工程 |
丰富女装、休闲、牛仔、童装等产品品类创新,推动女装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设计或与品牌企业联合研发设计,增强市场快反能力,根据生活方式、职业、兴趣爱好等特征在细分领域扩大女装ODM服务;增强运动休闲鞋服产品设计时尚度、科技感、功能性,增加工作、运动、户外、非正式商务等多场景应用,丰富大众休闲、户外运动、赛事运动等品类,强化高端运动时尚品牌的产品配套能力;不断丰富牛仔服装品类,鼓励企业应用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提高牛仔服装加工专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中高端时尚牛仔精品,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积极与传统文化、IP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跨界合作,丰富儿童礼服、校服、汉服、亲子装产品,开拓儿童鞋帽、背包等相关饰品;提升具有绿色环保的功能性纤维及面料研发生产,推进多功能、智能化纺织产品创新。 |
五、时尚文化引领,形成多层次品牌发展格局
深度践行产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推动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凸显的区域品牌,加速培育一批富含时代精神、文化底蕴与潮流个性的自主品牌,构建起梯次分明、发展后劲足的品牌体系,成为引领产业价值链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一)引导原创设计赋能时尚制造
围绕“时尚赣州”建设,大力提升企业时尚创意设计能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产业文化创造力发展。构建赣州时尚设计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行业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与试点示范,以消费需求为基本导向,进行多学科交互设计研发和创新,强化服装与时尚设计、工业与产品设计、视觉与媒体设计交叉融合,构建创新无界的新型时尚文化生态,持续赋能企业原始设计创新及集成创新能力增长。鼓励消费品牌联动制造型品牌企业,开展创意设计、跨界联名、数字化时尚营销等合作,创新价值创造模式,打造市场利益共同体,推动制造型企业设计能力提升,实现高度专业化、独立品牌化。积极对接国内外服装设计云平台,推动设计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提高设计成果转化率,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二)引导多元品牌构建产业生态
引导企业深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集聚和梯度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消费品牌、优质制造品牌,着重推进区域品牌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提升。鼓励建设赣州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挥创意型企业聚集竞合的规模效应和“虹吸效应”,联动赣州优质制造品牌族群,适配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及长三角的高端品牌时尚制造需求,建设全国“技术好、速度快”的品牌服装制造业基地。依据各县(市、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础和方向,建设赣州时尚品牌特色小镇,吸纳先锋品牌与新锐设计师入驻,开展文化挖掘、时尚创意、时尚体验等活动,发展壮大一批小而美的原生初创品牌、培育一批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国潮”品牌、打造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的“小单快反”电商品牌、做优一批牛仔和童装童鞋示范品牌。依托本土技术工人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动传统服装加工向定制加工升级,培育一批定制品牌。鼓励具有潜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通过注册新品牌或品牌嫁接等方式,培育新增一批自主原创品牌,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提升影响力。
(三)引导特色文化丰富品牌内涵
善用文化资源禀赋,打造多层次、多梯度、全方位的品牌载体、平台载体、活动载体,丰富带有红色基因的“时尚赣州”城市文化和品牌内涵。发挥红色故都的文旅资源优势,促进红色文化、客家服饰文化与纺织服装工业旅游结合,支持建设具有赣州红色文化特色的“红色服装文化展览馆”“服装主题亲子游”等一批文旅设施,开展高质量的红色时尚品牌推广活动,强化特色鲜明、内涵积极的红色时尚城市的风格构建,凝聚社会大众对“魅力红都 时尚赣州”技术美、自然美、生活美与社会美的价值归属。以文化赋能品牌创新,结合赣南客家服饰、江西陶瓷、赣剧、兴国山歌、夏布织造技艺等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带动具有多元文化、丰富业态的体验式品牌的集聚发展,促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与不同文化业态的创新延展与跨界融合,构建“全域、全时、全龄”品牌消费生态,实现赣州时尚产业与城市消费的共融共生。
配套工程12:时尚品牌“强翼”工程 |
强“设计之翼”,支持时尚品牌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建设国家级及省级纺织工业设计中心,引入国际国内优质创意设计平台和时尚设计机构服务,形成若干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时尚设计示范园区,赋能赣州纺织服装品牌的质量把控能力、文化转换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和传播推广能力;鼓励赣州时尚品牌深度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赣州区域文脉与客家服饰文化,构建有赣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品牌文化内涵;支持赣州时尚企业围绕中国品牌日、时装周、博览会、时尚节等行业活动集体亮相,发挥平台流量、私域流量、社会流量的组合优势,提升赣州时尚的原创设计能力与群体影响力。 强“营销之翼”,支持时尚品牌落地“体验式”场景化营销。鼓励品牌转变营销理念,从过去的以商品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生活场景为中心,从提供商品品类,转向提供带有明确主题概念、情感连接、价值导向的生活方案;支持时尚品牌研究新生代消费方式,对终端实体店铺进行生活场景化变革,举办互动体验活动进行主题营销,将品牌文化内涵代入并传递给目标消费群体;支持品牌企业借助抖音、快手、拼多多、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社群营销的优势,构建多维度、广覆盖、即时性、高效能的推广体系。 强“人才之翼”,支持品牌创新型人才“本地化”发展。拓宽创新型人才“引入”方式,对接一批国内外设计大师合作,对“金顶奖”获得者、中国纺织服装“十佳”设计师、知名时尚品牌设计总监来赣州注册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或工作室予以支持;设立新锐设计师空间,积极推进新锐设计师产业化聚集,为新锐设计师在赣州品牌创业提供供应链、制造、营销等全方位支持与服务。 |
配套工程13:时尚发布“添翼”工程 |
添“平台之翼”,举办立足文化资源禀赋、线上线下联动的赣州时装周。定期举办设计师、服装品牌趋势发布,构建“设计发布云空间”,促进线上线下时装周发布的“虚实融合”;融入红色革命精神与红色历史文化地标,深挖赣南客家服饰文化价值,结合红色主题、非遗之光文旅精品线路,运用数智新技术,构建体验式、交互式的多元化发布场景,打造赣州时装周的“红色国潮”“客家风情”文化内涵与情境特色;强化设计周平台的新型数字消费模式,构建“云订货”与“云逛展”,探索“即买即秀”的模式创新与价值转换;加快配套时装周发布的线下商业渠道建设,加大对专业买手、国际媒体、时尚达人、直播网红等观众邀约,推动新锐品牌的商业价值实现。 添“合作之翼”,举办赣州&粤港湾“设计名城面对面”年度设计大会。联合举办设计名城面对面的年度设计大会,通过设计论坛、时尚设计展销会、赣州&粤港湾时尚设计静态展等形式,积极推动赣州融入粤港湾时尚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间协作配套,促进创意设计要素资源高效便捷流动,形成与大湾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时尚产业体系,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尚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 添“艺术之翼”,举办“赣州时尚大地艺术节”。面向赣州城市空间建设提升,围绕赣州历史文化地标、时尚创意产业园区,联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与策展人,以纺织服装时尚作为媒介,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时尚文旅融合,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与文化符号意义的当代时尚城市景观。 |
六、加强市场创新,探索商贸新增长点
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基于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制造优势,加大市场渠道拓展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思维“b端c化”式革新,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加大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私域电商、跨境电商的应用,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内贸外贸有效联动的多维市场体系,全面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市场辐射力。
(一)深耕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触达目标客户
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助力企业优化渠道资源、提升品牌管理、制定推广策略,不断巩固传统客户群体、开拓新兴市场份额。引入国内外优质品牌咨询机构等“外脑”,为企业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解决方案以及市场营销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触达目标客户,促成销售转化。支持企业加强消费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以强大的制造能力对接消费升级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拓展C2M发展模式,提高单品和服务的利润率。重点办好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加强与各地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行业组织战略合作,针对企业市场需求“定制”专场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带领纺织服装企业走出赣州,组团参加香港时装节、深圳国际服装供应链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商贸活动,助力企业畅通渠道。
(二)打造复合型产业载体,撬动消费增长
以时尚服饰交易中心、时尚生活体验中心为目标,完善服装小镇、线下时尚街区的建设,辐射赣州城乡及周边重点城市,以“创意+生产+体验+消费”打造一批集时尚制造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新地标,带动赣州纺织服装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发展。支持商业以集展览展示、时尚发布、创意研发、商贸交流等于一体且休闲娱乐配套齐备的多功能载体为定位,融入高颜值的设计美学、丰富的业态组合,打造具有沉浸式时尚体验的新消费场景;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县(市、区)的差异化定位,打造于都品牌服饰、石城时尚运动、兴国牛仔、宁都童装等各具特色的个性主题商业和特色产业小镇,形成具有文旅属性的“一地一mall”焕新生态。依托文旅资源优势,以时尚文化和国潮国风为主体,以时尚服饰及周边产品相关工厂店、集合店、品牌优选店等为载体,打造网红消费打卡地。依托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探索在重点区县建设集鞋服采批中心、电商选品中心等于一体的专业化、特色化、现代化专业市场。
(三)推行全域数字化营销,重构市场链路
建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全域数字化营销,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商贸模式创新。整合赣州纺织服装制造企业资源,强化与阿里巴巴、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国内知名电商、社交平台合作,鼓励企业发力线上营销,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社群营销的优势,构建多维度、广覆盖、即时性、高效能的市场链接;支持自主品牌进驻传统电商及头部新媒体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尝试网红直播、工厂直播、品牌店播等营销手段发展“直播经济”,借力“网店+短视频+直播带货”模式高效获客,提升市场占有率。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强互联网“赣州优质服装产业带”建设,提升赣州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完善选品、运营、物流、支付等电商必备的配套支撑,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创建申报工作;重点加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如代运营、流量扶持、对接供应链、商品拍摄、视频制作、文案美工等专业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市场资源。
(四)开动国际合作新引擎,加快“出海”步伐
发展海外贸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把握RCEP全面实施机遇,深耕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重要节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与欧美、日韩地区研发设计人员及团队的合作,提升外销款式设计能力,建设赣州纺织服装电商快反中心、品牌选品中心,对接国内外品牌订单需求,通过终端服装品牌来赣州采购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纺织服装国际化采购基地。发挥赣州RCEP创新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作用,加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拓展力度,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与RCEP成员国间贸易便利化;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拓展,发挥中欧班列陆海联运大通道的优势,鼓励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和市场合作,探索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深化与抖音TikTok、拼多多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以中国(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发挥赣州国际陆港的国际物流枢纽优势,搭建境内外联动的B2C网络销售体系,形成以纺织服装产业带为主体的跨境电商业态,助力企业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和商贸开拓。组织赣州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出海”,参加海外采购展贸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与国内外客商的交流及贸易平台,扩大企业直接出口比重,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配套工程14:时尚消费窗口工程 |
以丰富的商业业态和消费活动,展示产业新风貌,掀动消费热潮,打造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展示推广和消费体验的新窗口。结合赣州人文风情、自然风貌、古城风韵,建设标志性风格的建筑,进行具有统一风格和调性的环境布置,通过时尚、文化属性的提升,成为时尚人群的网红打卡地。升级改造一批县域商贸中心,与重点商圈联动创新布局生活方式集合店、时尚买手店、品牌集合店等不同的业态经营模式,提升赣州重点商圈的商业调性和消费者体验。在文旅资源丰富的商贸地段,打造“臻选·赣州制造工厂直营店”,以“线上+线下”模式,集合纺织服装产业优势产品,面向采购商和消费者定期推出吃玩购一体的“纺织服装创意市集”。秉持“政府搭台、企业让利、消费者受惠”的理念,举办品牌服装走秀直播带货旅游消费节、支持“石”惠“诚”意鞋服嗨购节、世客会等C端商贸活动,支持县级层面在春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举办专场促销等活动。 |
配套工程15:数字拓客领跑工程 |
积极参与“赣品网前冲”系列电商营销活动,定期举办服装周、服装采购节、产品订货会、新品发布会、电商交易会等线上线下互动的商贸活动,邀请下游市场、采购经销商、专业买手以及天猫、京东、抖音、快手、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和直播机构参与,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纺织服装产品营销新模式新技术应用,激活采购商和消费者的采购、消费热情,形成对赣州纺织服装消费的拉动力。 依托工业园和物流中心建设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园,形成电商资源集聚高地,助力本地产业数字化营销创新,加强互联网品牌的孵化与服务;引进MCN机构培养专业网红、关键意见领袖(KOL)等专业带货人才,打造专业直播基地;推动数字展厅、数字展会的应用,拓展产业推广渠道。 形成赣州纺织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业态。推进赣州各纺织服装产业园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希音、TikTok、TEMU等跨境电商、社交平台合作,探索建设纺织服装行业跨境电商数据平台、海外智慧物流平台等载体,以数字之力驱动外贸转型升级,实现广泛的国际市场覆盖,推动赣州纺织服装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
七、践行绿色制造,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
围绕建设先进、绿色、低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目标,贯彻企业和品牌的全流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赣州纺织服装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打造责任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时尚赣州”区域品牌形象,构筑“产城人景”和谐发展新生态。
(一)推动企业绿色低碳生产模式
推动赣州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绿色转型创新实践,鼓励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自身战略体系、生产体系和创新体系中,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向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可循环化的绿色制造模式转变。持续丰富“时尚赣州”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内涵,鼓励企业积极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可持续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水效“领跑者”企业和园区、能效“领跑者”企业建设,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的应用,支持企业采用性能先进且环保节能的设备、技术,加快生产全流程在能效提升、节水治污等方面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降低能源消耗。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废旧纺织服装产品回收、分拣、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及评价,鼓励企业参与行业绿色发展的标准制定工作,推广低碳节能绿色制造技术,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生产制造能力。
(二)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加强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压实各方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治理措施的长效化、常态化。建设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和绿色发展服务平台,探索原生、再生纺织品服装产业链信息追溯、评价和认证,强化产业环保监测,加强对企业的用能、用水和排污监管,落实印染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引导和支持企业落实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提高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赣州企业、园区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或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信息披露,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成建制推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环境社会责任绩效落实机制,构建环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典型氛围。
(三)加强社会责任和市场责任体系建设
持续推动社会责任和市场责任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估机制,培育规范和谐、公平守信的产业环境。推动赣州纺织服装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创新,多方合力优化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环境,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支持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严厉打击对服装品牌、创意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搭建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基础信用信息查询机制,让合作方实时了解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信用状况,打造一批诚实守信的纺织服装企业和供应商。
配套工程16:绿色工厂/园区建造工程 |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与园区。鼓励企业开发顺应国际市场需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绿色化、可持续产品,从产品原料、使用方式、回收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产品研发,提升纺织服装产品绿色化供给;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选择低碳排放的材料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江西恒海智能洗水基地、于都国际时尚牛仔智造产业园等平台用水效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采用建设低碳建筑、园区绿化等手段增加企业舒适优美的工作空间。 推动数字化管理赋能企业绿色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重点工艺流程和用能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形成节能低碳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实现用能计量更加精确;推动企业、园区开展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 推进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升级。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在现有园区和未来在建的重点园区实施集中供水、供热、治污的循环化改造;扩大各种节能设备及余热、余压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促进园区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 成立绿色制造产业联盟或产业研究院。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开展绿色制造相关的试点项目,开展相关专题应用培训和推广对接交流活动;利用市场导向和驱动机制,帮助赣州纺织服装企业建立环境责任追溯机制和环保责任风险管控预防措施。 |
配套工程17:赣州“绿色时尚”推广工程 |
设立赣州绿色制造品牌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展示区。借助“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江西纺织服装周暨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平台,设立“赣州绿色制造品牌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展示专区”,通过集中展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生产和创新技术案例,推介绿色制造和环境绩效的最佳实践,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拓展赣州区域品牌价值创新的新维度,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赋能。 编撰《赣州绿色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提高赣州区域品牌的责任竞争力和产业绿色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年度绿色发展报告编制为载体,通过展现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况、梳理赣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制度化,推动环境责任治理能力提升和绿色转型升级。 加强在环境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节能循环再利用管理创新示范工作。鼓励和引导赣州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纺联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下设机构、标准机构/倡议、非政府组织、国际品牌等合作项目,主题涉及供应链劳工权益、绿色制造、性别平等、企业环境治理等多项议题,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拓展赣州纺织服装企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内涵,提升企业品牌的可持续竞争力。 |
八、注重引智育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对纺织服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注重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示范带头作用;引入研发设计、品牌运营、营销推广等复合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支专业、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汇聚创新引领型产业人才
集聚一批具备影响力、拓展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领军人才。努力建设好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领军人才对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形象推广、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培养汇聚一批战略管理与决策、品牌运作与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扩大赣州纺织服装行业优秀企业家群体的产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激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市级层面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引入链接国际化高级人才。培育一批“时尚设计大师”与“时尚工匠”,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力量与艺术资源,探索江西纺织非遗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时尚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及应用,加强江西时尚、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在消费市场及中国本土时尚舆论体系中具有高识别度与影响力的形象构建。
(二)增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注重数字化人才、设计创新人才、营销人才、生产管理人才以及产业工人的职业培养和技能提升。培养“数字化思维和产业思维相结合”科技创新型人才,围绕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等领域,鼓励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加大“设计生产+智能化”“营销管理+数字化”人才引入力度,增强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培养。注重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发展一批复合型、实用型的设计、制版人才,重点培养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多元文化跨界能力的新锐设计师,以“链”“引”和“育”三项举措并重增强设计人才厚度,强化产业设计创新水平提升,为赣州纺织服装企业由传统加工向ODM、OBM制造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企业中层管理者创新发展意识,注重培养车间主任、班组长等生产管理人才,提升企业专业管理能力;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强化技能人才培训,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职称评定工作”,定期参与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评选“最佳技工”“最佳版师”“优秀班组长”等优秀技能人才,建设一支技能型纺织服装劳动者大军。
(三)建立资源联动的人才培育体系
构建以产业为支撑、重点企业为平台、院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纺织服装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实用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培养。加强与专业院校、行业协会交流合作,建立纺织服装产业专家智库、人才服务战略联盟,支持各纺织服装专业院校在赣州成立产业研究院、研发合作工作站和实训基地,在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职业认证等方面加深合作。推动专业院校与于都县、宁都县等地开展校地合作,完善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资源配置,支持各产业集聚区中职、高职院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建设,推动教育资源总量、结构、质量与本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匹配。深化产教融合,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上,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开在生产线上,切实提高赣州职业教育与纺织服装产业的契合度和适用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院校组织参与或承办全国、全省“版师设计”“电商直播”等各类纺织服装专业技能赛事。
(四)营造纺织服装就业创业氛围
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就业环境和创业氛围,形成人才倍增新局面,为赣州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完善城市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各项功能,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功能设施,提高城区的宜居性,以优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校毕业生、高素质人才、优质企业的集聚,营造“入赣”和“留赣”的良好城市发展环境。完善个人创业、品牌孵化服务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人才对接平台,落实企业税收、办公场地、人员招聘等政策举措,加大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就业创业培训等配套服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管理人员及高校毕业生返乡,形成赣州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新格局。完善产业园区生活、交通配套,激活挖潜各县(市、区)及周边城市闲置劳动力资源,不断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稳定性,形成合理的产业工人梯队。
配套工程18:“实赣家”精神塑造工程 |
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包容和谐、忠诚奉献”的赣州企业家精神塑造,加强“实干担当”的赣州企业家培养,开展纺织服装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进修计划,定期组织赣州纺织服装行业青年企业家及高管参加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行业高校的企业家进修班。组织企业家到东部沿海产业集群或优质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支持参加青年企业家沙龙、优秀企业走访、海外游学等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交流活动,提升赣州纺织服装企业家和管理人才的国际视野、商业思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品牌运营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家荣誉体系,每年评选“赣州优秀企业家”,对获得“优秀企业家”称号的企业,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一定奖励和通报表扬,同时在领军人才、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等评选中,向企业家倾斜。 |
配套工程19: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
搭建青年创新创业创牌平台,丰富产品品类,增强时尚供给,助力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青年人才集聚和年轻消费市场触达。对接赣州职业院校及全国高校资源,加强赣州纺织服饰产业在高等院校的推介,广泛宣传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情况,提升年轻一代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认同。拓宽校企合作模式,创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赣源梦工坊(大学生创业园)”“赣坊1969青创公社”等众创空间的平台作用,建成一批互联网+服饰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师生资源进入赣州纺织服饰产业就业创业。设立“赣尚青年”创业启动资金,搭建青年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引入品牌孵化、跨境电商、电商直播、视频制作等领域的配套资源,做好院校师生直播大赛等相关活动,为立志从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行业的初创型青年网商、院校师生、设计师提供品牌孵化平台,推动青年设计师、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赣州服装产业制造能力紧密结合。 |
配套工程20:产教融合创新提质工程 |
支持市内各院校加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等全国性教学研讨组织,促进与全国各地高校、职校合作交流,推动成立专业教学联盟、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开展时尚产业人才教育的跨学科培养,积极对接江西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专业院校以及产业发达地区市场化的培训机构,研发体现中国特色、对接市场需求、横跨学科门类的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新工科”建设,推广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实践型的时尚设计人才。推进各地成立不同领域的产教联盟,组织开展“校企双进双看”对接纺织服装产业等活动,支持院校与企业共建各类“学徒制班”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采用“主题讲座+现场参观+线上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聚焦品牌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设计、产业数字化转型、专业市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内容培训,由企业设计师、营销主管以及企业家高管与教师一起授课。 |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统一政府各部门思想,形成重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高度认知,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研究部署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制定产业政策,改革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政策兑现。强化县(区、市)各级政府产业专职部门职能,各地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全力保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各方面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产能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域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联动协作,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市场监管,打击争抢员工、低价竞争等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以及各种不当获利行为和侵犯违法行为,为企业打造公平公正、和谐共赢的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及时兑现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延续性、持久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环节,构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协调政府各级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帮助企业处理好政企关系、劳资关系和银企关系。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强化服装品牌、创意设计所涉及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切实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财政、税收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激励政策,重点支持设计研发、科技进步、大型时尚活动、人才育留等项目,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动力;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并对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时装周等活动给予资金补贴。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服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发挥1+5+N产业引导基金和赣州现代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数智化升级、绿色化改造以及品牌推广等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参与“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对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予以相应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纺织服装产业特点,开发差异化、针对性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联合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合力建设完善赣州市纺织服装产学研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集品牌孵化、智能制造升级、管理咨询、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经营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权威、客观的建议和指导,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组织开展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发展、时尚展示、供应链对接等行业会议和赛事活动,搭建成果发布、经验交流、宣传推广平台,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赣州纺织服装产业集聚。
五、加强人才资源保障
落实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务工氛围和生活环境,重点从医疗、教育、住房等角度出发,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帮助纺织服装各类人才申报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配套,吸引外地务工人员、技术人才、管理及品牌营销人才来赣州就业创业。发挥企业家、高管等行业领军人才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对接,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用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推进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传承工匠大师技艺与精神,培养技能工匠型人才,为技工群体打造优良的成长平台。加强各县(市、区)劳动力资源挖潜,保障产业用工稳定。
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平台作用
发挥行业组织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聘请具备专业知识、对产业发展理解深刻、沟通组织能力强的专门人才参与协会工作,发挥好行业调研及反馈功能,加强政策规划建言献策和宣贯,引导企业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诉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定期组织本地企业家学习培训、考察和交流,联合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和行业活动;帮助企业落实产业政策,深入开展技术推广、展览展示、新闻宣传等服务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附录一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任务优先级清单”
序号 |
重点任务 |
配套工程 |
优先级 |
|
1 |
完善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集聚发展水平 |
区域产业定位强化工程 |
根据各自细分产业定位,围绕产业供应链和渠道端,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服务平台、街区(工厂店) |
★★★ |
加强对外宣传推广,积极打造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名片 |
★★★★ |
|||
举办产业博览会、时尚周、论坛峰会及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区域产业形象 |
★★★★★ |
|||
时尚制造小镇打造工程 |
打造红色时尚小镇、时尚运动小镇、牛仔小镇、童装小镇等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现代化时尚制造小镇 |
★★★★ |
||
时尚设计产业带建设工程 |
建设赣州市时尚设计产业带,扩大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应,鼓励支持企业成立研发设计中心 |
★★★★★ |
||
加强与时尚创意资源合作,建设以时尚交易厅、时尚汇客厅、时尚发布厅和时尚驱动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为主要目标,集研发、展示、销售、订货、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创新联盟 |
★★★★ |
|||
2 |
变革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
创新链企业培育工程 |
培育赣州纺织服装“创新联合体”。支持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重点构建纺织服装产业的设计研发链、柔性制造快反链,强化创新联合体的现代化组织创新与合作模式创新 |
★★★★ |
实施领航企业的“头雁计划”。引进培育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头部企业,吸引龙头企业向赣州转移总部或运营中心;支持领航企业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平台),吸引优质制造产能、高端设计资源,带动周边企业协同发展;鼓励领航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
★★★★★ |
|||
赣州+都市产业圈“链合”工程 |
实施赣州+都市产业圈“前链”联合计划。加强与专业市场对接合作;通过大数据打通原料采购、纱线、坯布、染整、制衣等生产和交易环节,打造供需适配、全域融合、柔性支撑、快速反应的面辅料采购市场和供应链基地 |
★★★★★ |
||
2 |
变革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
赣州+都市产业圈“链合”工程 |
实施赣州+都市产业圈“后链”联合计划。对接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的知名商贸平台资源,针对产业链后端消费,建设具有赣州城市地标属性的时尚商业综合体;打造新社交时代的第三空间,打造时尚街区、艺术空间、休闲空间等多元城市空间体验 |
★★★ |
3 |
数智技术升级,增强集群新质生产力 |
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工程 |
通过开展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等项目,引进“中国数字化快反工厂等级认定体系”,打造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制造示范样板,支持创建“数字领航”企业;加大对评定“入库”企业的支持推广力度 |
★★★★★ |
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工程 |
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低成本、轻量化、平台型、见效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
★★★★ |
||
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推广采用基于移动终端小程序的生产派工、报工系统,实现人员、订单、客户、生产、库存等信息的可视化在线管理,增强企业的数字化生产和透明化管理,加快企业数字化的初级改造 |
★★★★★ |
|||
建立数字化中小企业动态库,开展专题培训、提供融资专项服务、推进实施信息化和知识产权保护 |
★★★ |
|||
赣州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 |
搭建赣州市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内部连接本地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外部对接全国产业链资源,促进赣州纺织服装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资源联动机制,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
★★★★★ |
||
4 |
聚焦先进制造,夯实赣州优品供给力 |
“专精特新”强基提质工程 |
实施单项冠军企业、亩均英雄企业培育行动。全力培育扶持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产品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 |
★★★★ |
鼓励中小微企业生产管理提质、产品创新提质。引导纺织服装小微企业、加工户向标准厂房、工业园、创业园等集聚发展,打造“小、专、精”产业集聚区;鼓励入园企业增强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开展生产管理数字化升级 |
★★★★ |
|||
4 |
聚焦先进制造,夯实赣州优品供给力 |
“专精特新”强基提质工程 |
引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一批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做好引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具体方案;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 |
★★★★★ |
数智赋能产品开发工程 |
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探索包括时尚分析预测工具、色彩趋势分析工具、智能辅助设计工具、拟真展示工具等数字化智能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推动3D 设计一体化协同平台的多场景应用 |
★★★ |
||
搭建智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落地“一站式”数字时尚解决方案,以数字化融合助推赣州纺织服装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 |
★★★★ |
|||
“赣尚优品”矩阵工程 |
丰富女装、休闲、牛仔、童装等产品品类创新 |
★★★ |
||
提升具有绿色环保的功能性纤维及面料研发生产,推进多功能、智能化纺织产品创新 |
★★★ |
|||
5 |
时尚文化引领,形成多层次品牌发展格局 |
时尚品牌“强翼”工程 |
强“设计之翼”,建设国家级及省级纺织工业设计中心,引入优质创意设计平台和时尚设计机构服务;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赣州区域文脉与客家服饰文化,构建品牌文化内涵;支持时尚企业围绕中国品牌日、时装周等活动集体亮相 |
★★★★★ |
强“营销之翼”,鼓励品牌转变营销理念,支持时尚品牌研究新生代消费方式,支持品牌企业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多维度、广覆盖、即时性、高效能的推广 |
★★★ |
|||
强“人才之翼”,对接一批国内外设计大师合作,设立新锐设计师空间,为新锐设计师在赣州品牌创业提供供应链、制造、营销等全方位支持与服务 |
★★★★ |
|||
时尚发布“添翼”工程 |
添“平台之翼”,举办立足文化资源禀赋、线上线下联动的赣州时装周,定期举办设计师、服装品牌趋势发布,构建“设计发布云空间”,促进线上线下时装周发布的“虚实融合” |
★★★★ |
||
5 |
时尚文化引领,形成多层次品牌发展格局 |
时尚发布“添翼”工程 |
添“合作之翼”,举办赣州&粤港湾“设计名城面对面”年度设计大会,通过设计论坛、时尚设计展销会、赣州&粤港湾时尚设计静态展等形式,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尚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 |
★★★ |
添“艺术之翼”,举办“赣州时尚大地艺术节”,围绕赣州历史文化地标、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以纺织服装时尚作为媒介,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时尚文旅融合 |
★★★ |
|||
6 |
加强市场创新,探索商贸新增长点 |
时尚消费窗口工程 |
通过时尚、文化属性的提升,打造时尚人群的网红打卡地;升级改造一批县域商贸中心,创新布局生活方式集合店、时尚买手店、品牌集合店等不同的业态经营模式 |
★★★ |
在文旅资源丰富的商贸地段,打造“臻选·赣州制造工厂直营店”,面向采购商和消费者定期推出吃玩购一体的“纺织服装创意市集” |
★★★ |
|||
举办品牌服装走秀直播带货旅游消费节,支持县级层面在节假日期间,举办专场促销等活动 |
★★★★★ |
|||
数字拓客领跑工程 |
积极参与“赣品网前冲”系列电商营销活动,定期举办服装周、服装采购节、产品订货会、新品发布会、电商交易会等线上线下互动的商贸活动 |
★★★★ |
||
建设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园,助力本地产业数字化营销创新;引进MCN机构,打造专业直播基地;推动数字展厅、数字展会的应用 |
★★★★★ |
|||
形成赣州纺织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业态,推进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希音、TikTok、TEMU等跨境电商、社交平台合作 |
★★★★★ |
|||
7 |
践行绿色制造,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 |
绿色工厂/园区建造工程 |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与园区,提升纺织服装产品绿色化供给 |
★★★★★ |
推动数字化管理赋能企业绿色发展 |
★★★★ |
|||
推进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升级 |
★★★★ |
|||
成立绿色制造产业联盟或产业研究院,开展相关专题应用培训和推广对接交流活动 |
★★★ |
|||
赣州“绿色时尚”推广工程 |
设立赣州绿色制造品牌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展示区,拓展赣州区域品牌价值创新的新维度 |
★★★★★ |
||
编撰《赣州绿色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报告》,形成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制度化 |
★★★★ |
|||
加强在环境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节能循环再利用管理创新示范工作 |
★★★ |
|||
8 |
注重引智育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
“实赣家”精神塑造工程 |
开展纺织服装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进修计划 |
★★★★★ |
组织企业家到东部沿海产业集群或优质企业实地参观学习 |
★★★★★ |
|||
建立健全企业家荣誉体系 |
★★★★ |
|||
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
对接赣州职业院校及全国高校资源,加强赣州纺织服饰产业在高等院校的推介 |
★★★★ |
||
创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互联网+服饰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师生资源进入赣州纺织服饰产业就业创业 |
★★★★★ |
|||
设立“赣尚青年”创业启动资金,搭建青年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做好院校师生直播大赛等相关活动,为立志从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行业的初创型青年网商、院校师生、设计师提供品牌孵化平台 |
★★★★ |
|||
产教融合创新提质工程 |
搭建全市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与全国各地高校、职校合作交流,推动成立专业教学联盟、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
★★★★★ |
||
建设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开展时尚产业人才教育的跨学科培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实践性的时尚设计人才 |
★★★ |
|||
推进各地成立不同领域的产教联盟,组织开展“校企双进双看”对接纺织服装产业等活动,支持院校与企业共建各类“学徒制班”开展联合培养 |
★★★★ |
附录二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关联资源名录”
一、国内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地区 |
集群称号 |
福建省晋江市 |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泳装产业名城 |
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 |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
中国童装名城 |
福建省石狮市 |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 |
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 |
中国服装辅料服饰名镇 |
福建省石狮市凤里街道 |
中国童装名镇 |
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 |
中国裤业名镇 |
福建省石狮市灵秀镇 |
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 |
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 |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
广东省潮州市 |
中国婚纱礼服名城 |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
中国女装名镇 中国童装名镇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 |
中国童装名镇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 |
中国内衣名镇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 |
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
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 |
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
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东街道 |
中国内衣名镇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 |
中国家居服装名镇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 |
中国品牌服装名镇 |
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 |
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 |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
江苏省常熟市 |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羊绒制品名城 |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 |
中国羽绒服装名镇 中国针织名镇 |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 |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 |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
江苏省高邮市 |
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 |
江西省共青城市 |
中国羽绒服装名城 |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 |
中国西装名城 中国服装智能制造名城 |
辽宁省兴城市 |
中国泳装名城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
中国针织名城 中国童装名城 |
浙江省海宁市 |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经编名城 中国皮革皮草服装名城 |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 |
中国童装名镇 中国品牌羊绒服装名镇 |
浙江省平湖市 |
中国服装制造名城 |
浙江省瑞安市 |
中国男装名城 中国针织名城 |
浙江省三门县 |
中国冲锋衣服装名城 |
浙江省嵊州市 |
中国领带名城 |
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 |
中国衬衫名镇 |
二、国内主要面辅料专业市场名录
交易品类 |
市场名称 |
所在省份 |
面料 |
柯桥中国轻纺城 |
浙江 |
面料 |
慈溪市胜山服装布料市场 |
浙江 |
面料 |
杭州中国丝绸城 |
浙江 |
辅料 |
温州服装辅料批发市场 |
浙江 |
辅料 |
浙江温州桥头镇(中国东方钮扣之都) |
浙江 |
面料 |
盛泽东方纺织城 |
江苏 |
面料 |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
江苏 |
面料 |
江苏常熟金谷布匹市场 |
江苏 |
面料 |
上海市轻纺市场 |
上海 |
面料 |
广州中大布料市场 |
广东 |
面料 |
虎门富民布料大市场 |
广东 |
面料 |
广东西樵轻纺城 |
广东 |
面料 |
深圳京华布料市场 |
广东 |
面料 |
南海盐步布匹市场 |
广东 |
辅料 |
广州裕兴服装辅料城 |
广东 |
面料 |
广州国际轻纺城 |
广东 |
辅料 |
花城布辅料市场 |
广东 |
辅料 |
财富辅料市场 |
广东 |
辅料 |
金香江布辅料市场 |
广东 |
面料 |
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 |
广东 |
面、辅料 |
虎门宏发永乐布辅料市场 |
广东 |
面、辅料 |
虎门博美布辅料商贸中心 |
广东 |
辅料 |
虎门泰兴辅料城 |
广东 |
面料 |
福建石狮鸳鸯池面料市场 |
福建 |
面、辅料 |
石狮洋霞服装面辅料市场 |
福建 |
面料 |
株洲市城中布匹市场 |
湖南 |
面料 |
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 |
四川 |
三、线上面辅料交易平台名录
线上平台名称 |
隶属公司 |
交易品类 |
FDC面料图书馆* |
北京美轮科技有限公司 |
面料 |
搜布科技* |
宁波搜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面、辅料 |
宜布网* |
苏州盛泽宜布汇互联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面料 |
链尚网 |
上海链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
面、辅料 |
搜芽 |
深圳市微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
面料 |
快布 |
上海易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面料 |
布联网 |
浙江布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面料 |
优料宝 |
上海逸尚云联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面料 |
全球纺织网 |
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 |
综合 |
网上轻纺城 |
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 |
综合 |
四、国内主要面辅料企业名录
细分类别 |
企业名单 |
所在地区 |
纺纱、织布企业(备注:这部分企业兼营纺纱和织布两类业务) |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 |
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 |
|
山东如意时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山东 |
|
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 |
|
新疆中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新疆 |
|
华芳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纺纱、织布企业(备注:这部分企业兼营纺纱和织布两类业务) |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 |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 |
安徽 |
|
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福建 |
|
溢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
香港 |
|
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 |
|
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河北 |
|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 |
|
浙江盛泰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 |
|
三阳纺织有限公司 |
山东 |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 |
|
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 |
山东 |
|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冠县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 |
山东 |
|
忠华集团有限公司 |
广东 |
|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江苏省华强纺织有限公司 |
江苏 |
|
舞钢市银河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河南 |
|
临清秋华纺织有限公司 |
山东 |
|
河北新大东纺织有限公司国 |
河北 |
|
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 |
|
湖南云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湖南 |
|
帛方纺织有限公司 |
山东 |
|
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 |
|
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 |
湖北 |
|
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 |
湖北 |
|
纺纱、织布企业(备注:这部分企业兼营纺纱和织布两类业务) |
山东宏诚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 |
江苏裕纶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江苏康妮投资有限公司 |
江苏 |
|
枣庄海扬王朝纺织有限公司 |
山东 |
|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 |
山东 |
|
绍兴国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 |
|
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 |
|
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 |
|
项城市纺织有限公司 |
河南 |
|
江苏向阳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织布企业 |
浙江万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 |
浙江七星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浙江 |
|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 |
|
浙江威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
浙江 |
|
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 |
|
浙江金梭纺织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鑫兰纺织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陆晟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浙江 |
|
兰溪市裕达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浙江 |
|
浙江克罗托纺织有限公司 |
浙江 |
|
昌邑市华晨悦胜纺织有限公司(集团) |
山东 |
|
韶关市北江纺织有限公司 |
广东 |
|
常州市武进马杭色织布有限公司 |
江苏 |
|
佛山市致兴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
广东 |
|
浙江仕雅达纺织有限公司 |
浙江 |
|
佛山市马大生纺织有限公司 |
广东 |
|
辅料企业: 拉链、纽扣 |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福建 |
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 |
福建 |
|
三力(福建)拉链有限公司 |
福建 |
|
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 |
福建 |
|
晋江市东盛服饰配件有限公司 |
福建 |
|
深圳市华圣达拉链有限公司 |
广东 |
|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市银鹰钮扣制品有限公司 |
广东 |
|
辅料企业: 拉链、纽扣 |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 |
温州长城拉链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 |
|
温州和合拉链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迈利达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奥华服饰实业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嘉华钮扣饰品有限公司 |
浙江 |
|
温州市方圆金属钮扣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新城钮扣饰品有限公司 |
浙江 |
|
江苏驰马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 |
|
YBS 拉链(苏州)有限公司 |
江苏 |
|
苏州良天服装辅料有限公司 |
江苏 |
|
常熟创世纪钮扣有限公司 |
江苏 |
|
辅料企业: 织唛 |
江苏顶固服装辅料有限公司 |
江苏 |
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 |
福建 |
|
世兴达(福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福建 |
|
中山市鼎伟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
广东 |
|
广州市花都威信染织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协成织带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汇港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
广东 |
|
辅料企业: 花边 |
东莞润信弹性织物有限公司 |
广东 |
厦门福励织造有限公司 |
福建 |
|
福建恒益纺织有限公司 |
福建 |
|
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 |
福建 |
|
广东中康织绣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 |
|
广东天海花边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市金隆丰纺织有限公司 |
广东 |
|
开利服装辅料(东莞)有限公司 |
广东 |
|
东莞瑞兴电脑织唛有限公司 |
广东 |
|
艾图服装配件(广州)有限公司 |
广东 |
|
嘉兴市华严花边织造有限公司 |
浙江 |
|
江苏宏圣达花边有限公司 |
江苏 |
|
辅料企业: 衬布 |
常州常内服饰有限公司 |
江苏 |
南通江淮衬布有限公司 |
江苏 |
|
如皋市华佳服装辅料有限公司 |
江苏 |
|
苏州华信服装衬布制造有限公司 |
江苏 |
|
康那香企业(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 |
|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 |
大连 |
|
晋江市达亿经编织造有限公司 |
福建 |
|
宏玮协志(中国)有限公司 |
福建 |
|
南海南新无纺布有限公司 |
广东 |
|
辅料企业: 缝纫线 |
浙江金三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
浙江 |
广州金泰线业有限公司 |
广东 |
|
华美线业有限公司 |
浙江 |
|
沪江线业有限公司 |
浙江 |
|
宁波萌恒工贸有限公司 |
浙江 |
|
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 |
|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 |
五、企业数字化升级“软件服务商”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品类 |
公司名称 |
所在地区 |
企业ERP |
上海百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 |
上海 |
|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
深圳 |
|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
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绍兴 |
|
上海浦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 |
|
广州丽晶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 |
|
广东志华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 |
|
厦门凡宸科技有限公司 |
厦门 |
|
智能营销 |
杭州览众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有赞(杭州起码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
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 |
|
广州耐石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 |
|
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 |
|
上海欧睿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上海 |
|
上海英内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
智能 供应链 |
杭州柚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上海企兰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 |
|
杭州澜东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
智能生产MES |
杭州中服科创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杭州 |
杭州迈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
广州衣智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 |
|
博睿图灵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
摩尔元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福建 |
|
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 |
|
苏州飞榴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 |
|
智能研发 |
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赛趋科软件(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 |
|
力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 |
|
深圳市博克时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深圳 |
|
上工富怡智能制造(天津)有限公司 |
天津 |
|
布易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 |
|
深圳市布易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 |
|
仓储物流 |
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青岛 |
宁波智千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
宁波 |
|
杭州胜通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杭州 |
|
工业 互联网 |
海尔海织工业互联网 |
青岛 |
江苏红豆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
无锡 |
|
数据大屏 |
北京研华兴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 |
北京美轮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 |
六、企业数字化升级“硬件服务商”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品类 |
公司名称 |
所在地区 |
缝前设备 |
上海百琪迈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 |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台州 |
|
常州纳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常州 |
|
广东瑞州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 |
|
缝纫缝合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台州 |
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
台州 |
|
舒普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宁波 |
|
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 |
台州 |
|
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 |
|
浙江新顺发缝纫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台州 |
|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陕西 |
|
浙江宝宇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台州 |
|
汇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台州 |
|
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 |
上海 |
|
重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上海 |
|
刺绣设备 |
田岛刺绣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
揭阳 |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
江西禾丰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
江西 |
|
缝后设备 |
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 |
上海 |
深圳市领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深圳 |
|
上海佳田制造有限公司 |
上海 |
|
物流管理 |
浙江衣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台州 |
浙江瑞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宁波 |
|
昆山市奥瑞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昆山 |
|
苏州优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常熟 |
|
东莞市利胜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东莞 |
|
零件电控 |
宁波市鄞州勇耀缝制机械有限公司 |
宁波 |
台州烫之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台州 |
|
武汉国量仪器有限公司 |
武汉 |
|
工具辅料 |
深圳市洁王精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 |
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 |
杭州 |
|
数码印花 |
康丽数码公司 |
上海 |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杭州 |
|
AGV及工业机器人 |
深圳市海柔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 |
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 |
|
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七、国内主要服装、鞋类专业市场名录
交易品类 |
市场名称 |
所在地区 |
女装 |
广州白马服装市场 |
广东 |
欧韩女装、潮牌男装 |
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 |
广东 |
女装 |
虎门富民时装城 |
广东 |
原创女装 |
杭州意法服饰城 |
浙江 |
羽绒服 |
平湖中国服装城 |
浙江 |
男装、女装、童装 |
常熟服装城 |
江苏 |
休闲服饰 |
石狮服装城 |
福建 |
女装、男装 |
郑州银基广场 |
河南 |
女装、男装、童装、针织品 |
即墨服装市场 |
山东 |
服装、布匹、针织品 |
海城西柳服装市场 |
辽宁 |
鞋类 |
晋江中国鞋都鞋市场 |
福建 |
义乌鞋批发市场 |
浙江 |
|
温州中国鞋都鞋革城 |
浙江 |
|
广州大都市鞋城 |
广东 |
八、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名录
业务类别 |
平台名称 |
总部所在地 |
跨境B2B平台 |
阿里巴巴国际站(Alibaba) |
中国•杭州 |
敦煌网(DHgate) |
中国•北京 |
|
跨境B2C平台 |
亚马逊(Amazon) |
美国•西雅图 |
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 |
中国•杭州 |
|
Shein(希音) |
中国•广州 |
|
eBay |
美国•圣荷西 |
|
Wish |
美国•旧金山 |
|
虾皮(Shopee) |
新加坡 |
|
兰亭集势(Light In The Box) |
中国•上海 |
|
拼多多跨境平台(Temu) |
中国•上海 |
|
海外短视频+跨境电商 |
抖音短视频国际版(Tik Tok) |
中国•北京 |
SAAS独立站平台 |
Shopify |
加拿大•渥太华 |
店匠(Shoplazza) |
中国•深圳 |
|
Shopline |
中国•香港 |
|
开源独立站平台 |
OpenCart |
中国•香港 |
PrestaShop |
法国•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