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执行公开>计划规划>工作计划

在线检阅: 搜索

关于印发《赣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赣市府办发〔20171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赣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州蓉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赣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113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十三五”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江西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赣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和提高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共性问题,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加快振兴发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布局。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本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与实施工作,有效整合辖区内队伍、装备、物资、设施等应急资源,共享存量,建好增量,避免重复建设。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各环节应急能力建设,兼顾近期需求与长期发展,按照应急管理的共性规律,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协调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

3.坚持底线思维,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关口前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明确事件防范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实现政府、社会、公众有机结合。完善各方联动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协同和军地协同。

5.坚持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指挥、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壮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救援以及应急保障等综合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公众应急意识显著提高,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杜绝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社会和谐稳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2.具体目标

——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确保受灾群众12小时内得到初步救助;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大于30分钟;地震速报能力缩短到10分钟,邻区地震少于20分钟,抗御地震能力实现5.5级左右地震极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秩序受影响轻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森林火灾年受害率低于0.5‰,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5/10万公顷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

——各类事故起数和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双下降”。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30%;机动车万车死亡率累计下降6%以上。年度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33以内,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起数得到有效控制,不发生因企业排污引发的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县及县以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率达100%,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及时率达100%。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100%,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在内的重大动物疫病实现全方面控制、区域性消灭;重大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覆盖率达100%。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各类事故大幅减少。

——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民意表达、矛盾排查调处、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各类社会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和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23%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以上、灾害性预报准确率提高34%。实现对观测系统全网监控,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建立健全防汛应急监测系统与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建立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研究、建设集数据采集、资料显示、短时临近预警模型、灾害风险预警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预警系统,开展短时临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加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加强火情预警监测,建立卫星监测、远程监控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式林火监测体系,监测覆盖率达到97%。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加密扩建测震台网,新建地震烈度与预警台网。抓好赣州市地震预警中心建设,完善地震监测手段,初步建成一个由各观测手段和1个区域台网中心组成,布局较为合理、学科较为齐全、手段初步完备的地震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市范围内1.5级以上地震的实时监测和大震预测预警能力。

2.事故灾难监测预警。建立包含矿山、危险物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电网设施、公路危险路段、公路平交道口、客运及危险物品运输车辆、仓储区、人员密集场所等高危行业和可能造成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场所的市、县、乡三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构建市、县、乡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系统,建立以市级数据服务器为中心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分析、辨识系统;重点建设1个市级、19个县(市、区)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建立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行业或领域可能发生爆炸、毒物泄漏扩散事故、溃坝、冲击地压、火灾或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以各县(市、区)中心城区及国道、省道主要出入口及公路隐患路段为重点的交通安全监控系统。加快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安装使用,进一步完善空气监测网络,2017年起实时发布各县(市、区)空气质量,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3.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以现有网络系统为依托,提升、优化已有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联的监测系统。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和食品药品安全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建立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定期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其他突发事件以及大型活动期间,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及预测。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

4.社会安全监测预警。推进全市公安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两级图像信息联网共享平台,推动以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共享为支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情报主导维稳的原则,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收集研判机制。运用江西省学校安全隐患台账管理平台,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实现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预警信息发布、重点工作安排、隐患排查整治等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管理。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协助建成全省粮食监测预警平台,不断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监测工作,准确反映粮食需求、库存、价格及市场动态,巩固和完善我市现有粮食价格监测点。加快推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建成集重要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采集、处理、审核、分析、发布和预警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的价格监测管理平台,优化价格监测手段和样本,及时准确获得重点监测商品的价格信息。进一步健全金融行业防范风险的应急工作机制。

(二)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1.健全应急决策支持机制。加强应急决策理论、方法和支撑技术研究,建立应急决策系统框架和模式。充分利用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模拟和评估,按照应急决策的特征和规律,融合经济、社会、地理和各类应急资源信息,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和快速评估系统,及时研判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损失程度、人员伤亡等信息,动态快速生成突发事件态势分析报告和应急处置方案。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依托市应急管理专家组,进一步完善专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健全“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

2.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现场指挥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建立健全现场指挥官制度,明确现场决策、处置和保障体系,加强各单位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理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与现场指挥部的关系,明晰现场指挥权限划分,建立、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加大现场统筹和管控力度,完善现场区域划分、应急通行、抢险救援、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各类机制建设。

3.强化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逐步建立各级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人联络会商等工作制度,强化联合检测预警、信息沟通、技术支持、队伍和物资统一调配,形成多层次的全市应急联动体系。建立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定期分析评估制度,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和帮助,提高应急联动能力和处置效率。

4.健全军地协同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军地联合应急指挥体系,成立常态化的应急指挥班子,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精干专业、运转高效的军地协同应急机制。建立情况互通和会商联络制度。加强应急指挥手段建设,形成军地互联互通、兼容保密的信息互通网络,实现军地利用网络平台传递情报信息和视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应急行动预案和军地联合行动预案,定期开展预案的协同对接和实案化演练,提高预案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军地协同成员单位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军地突发事件协同应急处置能力。

5.推进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充分依托各有关职能部门,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隐患和苗头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开展市政桥梁现状性能普查和鉴定加固工作。编制全区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开展人群居住区域的矿山采空区调查。加强国省干线和乡村危险隐患路段治理和客运站场安全监控检查设备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分级监管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调查评估。开展社会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6.加强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建设。推进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规范化建设,形成以主流媒体为主渠道,其他新兴媒体相互配合;以政府声音为主导,有效有序引导公共舆论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扎实推进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加强与媒体合作,完善社会舆论、媒体报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完善本市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监测系统,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能力。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省政府“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部署,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深入推进队伍、设施、装备、机制、能力五大领域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综合应急救援设施装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灾害事故处置需要,城区消防站布局趋于合理,所有中心镇、全国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协调、消防现场救援、专家技术支持的应急救援机制更加健全;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的骨干作用和日常应急救援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共建、合作等方式,调整充实专业队伍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环保、水利、矿管、建设、卫生、民政、交通、广电、农林、城管等部门均建成符合实战要求的专业应急队伍。依托市内大型化工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专业力量,建立相应的化学品事故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基地。加强自然灾害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防汛抢险、地震灾害、森林防火紧急救援等队伍。加强水上搜救队伍建设,强化水上救助力量。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建设,提高快速监测评估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逐步形成“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加强市、县两级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建设,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电力、电信、运输、供水、供气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按有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应急技术装备配备,提高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快速处置能力。

3.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制度,建立应急专家数据库,基本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和专家队伍体系。分专业组建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组。建立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形成专家选聘、调整、使用、补偿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4.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现有各类志愿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制定应急志愿服务预案,构筑社会广泛参与,形式灵活多样的应急志愿机制。充分利用组织化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依托市文明办、团市委、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以及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者应急专业知识和能力。到2020年实现我市应急志愿者队伍全方位覆盖,纵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横向覆盖各个行业。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隐患排查、信息报送、应急救助、灾后重建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建设,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1.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制度。建立市、县、乡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核心,以县、乡两级储备为支撑,以商业储备、能力储备为基础,以社会捐助、捐赠和家庭储备为补充的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制定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确定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目录,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与生产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丰富储备方式,根据应急处置的要求,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协议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办法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调控能力。

2.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和储备库建设。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重点加强应急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配备,提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鼓励企业在积极利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应急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处置多发、易发突发事件所需的器材装备。建立全市大型专用应急救援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完善现有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物资储备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储备,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全省安排部署,规划建设省级防汛物资储备定点仓库,确保防汛抢险物资调运到达抢险现场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推进环保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提高军地联合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五)加强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完善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所有县(市、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全部建成并与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全天候互联互通;加快与市应急委成员单位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主要应急委成员单位根据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建成系统或部门应急指挥平台,优化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平台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突发事件处置水平;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平台管理制度,做好系统维护,确保安全运行;推进网络互通、应用联动和数据共享,发挥应急平台整体效能,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2.健全城乡基础通信网络。加快建设光纤宽带和无线基础通信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光纤到户为标志、覆盖全市的光纤宽带网络,光网覆盖城镇住户规模达100%,城市和乡镇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0M以上,农村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M以上。实现4G网络的全覆盖,加快有序推进2/3G退网、5G提前布局进行覆盖。“十三五”期间新增140004G基站,总数达到27000个,全覆盖延伸至行政村,20户以上的自然村覆盖率达99%实施全网监控,远程和现场处置相结合,有效保障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安全。城镇通信传输全部成环保护,保障通信质量和提升容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硬件配置,强化在特定区域和地点快速建立通畅通信的能力,确保应急处置的需要。

3.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政府的重要信息系统要落实包括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信息安全检查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宽带、专线实名制登记,提升网络安全事件溯源能力。加强对网络通信的监管,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平台,防患于未然,提高网络通信安全。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本单位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1.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水平。提升市政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前瞻性,用适度超前的思维和战略眼光谋划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项规划编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管网改造、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中心城区防涝、生态园林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标准和水平。

2.合理布局地下管廊建设。根据《赣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2030)》,充分地利用地下空间,科学组织实施集中敷设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的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地下管廊设施建设的安全评估与质量控制,充分考虑地下管廊设施建设的特殊性,注重提升地下管廊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

3.高起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编制市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与民生工程同步建设、与居民小区建设同步验收。按社区人口密度和发展趋势预留足够的应急避难空旷地,选择在城市广场、市区公园、成块绿地、学校操场和体育运动场等空间面积较大的场所拓展应急避难功能,增建必要救灾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器材和物资。市及各县(市、区)按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每年建设1-2处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合理设置各个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范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标准,规范疏散指向标识。

4.加强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军队、武警等部门和单位的联动机制建设,强化应急车道建设和管理,提升应急物资和抢险救援人员投送能力,进一步缩短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加强重要公路交通枢纽监控、道路清障及修复能力建设,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整合社会运输力量,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

(七)加强应急善后体系建设,提升恢复重建能力

1.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报灾核灾机制和灾情评估机制,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开展地震、水旱灾害、台风、地质灾害、突发环境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调查评估,做好灾后重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恢复重建资金监管机制。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和慈善会等慈善组织作用,倡导社会互助,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构建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减灾协调会商机制和灾后救助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各级财政救灾投入机制和重大灾害资金快速拨付和受灾对象补助救助机制,推进社会捐助制度建设。加强对救灾资金使用跟踪监督,推广受灾群众救助卡制度,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探索建立灾害保险应急补偿机制,发挥保险防灾防损的作用。

3.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强水、电、气、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恢复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修,尽快恢复受影响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废弃物、污染物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

(八)加强应急培训宣传和演练,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1.健全应急宣教体系。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赣州应急广播建设,完善全市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推进市、县(市、区)应急管理网站(页)建设。推动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落实教材和师资。建设中小学生应急管理教育基地和应急避难模拟体验馆。定期组织社会公众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健全应急培训体系。依托各级党校及各类专题培训班,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轮训。建设一批应急培训、演练和教育基地,分级分类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应急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储备库,为应急管理培训提供师资保障。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层次干部需要和不同岗位工作要求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开发案例教学、突发事件现场教学等系列课程。逐步建立应急救援和应急志愿者服务资质认证与考核制度,提升应急救援与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健全社会动员体系。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动员格局。加快推进全市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合力。

三、重点建设项目

(一)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要求,建设赣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依托气象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和气象预警发布手段,整合市级政府和市级各专项指挥部的预警信息发布需求和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赣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建设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并在各县(市、区)建设县级预警信息发布与手段接入系统,全面形成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与国家、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对接,实现预警信息的归口发布和高效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的能力,提高社会公众接收预警信息的时效和覆盖率,达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目的。

(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新建16-20个政府专职消防站,公共消防服务覆盖80%农村人口。组建轨道交通救援队、水上应急救援队、高速公路隧道和铁路应急救援队。结合瑞金核电建设,同步推进核生化应急救援队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市综合性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2017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模拟训练设施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龙南、瑞金两个片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进度。

(三)应急避难场所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公众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修编《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防灾、应急避难纳入总体规划中,并启动编制好《赣州市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具体规划。有序推进赣州市城市中心应急避难场所、赣州市地震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中心和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提高城市避险能力,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应急物资储备库

加快规划建设赣州中心城区物资储备库和瑞金、龙南县级区域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救灾工作需要,支持新建、改建、扩建部分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救灾物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 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五)应急模拟避险体验馆

2018年底前,在赣州市科技馆内建设一个集宣传人防知识、了解空袭兵器和现代空袭特点、学习防空技能、体验模拟逃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等多种学习体验为一体的人防宣教体验馆,成为我市一个集防空防灾知识和公共应急安全知识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

(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每年超过5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社区获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深入探索开展“全省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打造出一批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

(七)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

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建成集信息采集、处理、控制、可视、指挥于一体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完善移动警务模式,推广应用较为灵活机动的移动警务装备,建立集取证、比对、报警、拦截、查处为一体的移动警务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实现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应急委在领导指挥和确定重大决策方面的作用,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推进“一案三制”建设。扎实开展预案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继续加强预案演练,提升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确保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到位。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预测预警系统,做好风险隐患排查评估工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进一步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制订完善相应的制度。

(三)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分级负担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重点项目按建设程序审批。鼓励保险公司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健全应急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四)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储备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加强市应急委及各专项指挥部专家组建设,建立专家顾问参与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作用。

(五)强化交流与合作。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有关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制定符合我市的应急管理模式,提升我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强化考核评估与督查。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力的,或因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造成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建立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抄送:省政府应急办,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赣州军分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群众团体,新闻单位。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7117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