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执行公开>计划规划>工作计划

在线检阅: 搜索

关于印发赣州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

访问量:

赣市府发〔2023〕9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赣州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现将《赣州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23年7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赣府发〔2022〕23号)精神,加快推进赣州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赣州重要讲话精神,面向江西和赣州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为加快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州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治理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彰显,气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气象服务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我市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气象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等领域达到省内领先。

到2035年,监测系统更加精密,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聚焦智能高效,提升气象监测精密水平

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应用气象观测站网。完成368个老旧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十四五”期间,增补230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全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平均间距缩小至7公里;到2035年,全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平均间距缩小至5公里。加快推进兴国天气雷达及赣县区风廓线雷达建设,弥补雷达探测盲区。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气象计量检定标校系统,设立省级气象计量实验室。有序引导社会气象观测发展,规范社会和行业气象观测活动。

加强气象信息基础系统建设,构建固移融合、高速泛在、安全稳定的气象通信网络。建立健全各部门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管理制度和标准,推动气象数据有序流动与合法依规使用。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备份能力建设,强化智能化监控运维和数据质控,建设1个省级气象台站备份站。

统筹优化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开展台站规范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加强气象台站业务平台和业务运行环境支撑能力建设,支持多功能气象台站和特色气象台站建设,建成6个以上气象高质量发展示范台站。

(二)聚焦智慧融合,增强气象预报精准能力

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持续完善赣州市智慧气象预报服务平台,构建无缝隙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提升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到2025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8%、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0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5%;到2035年,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

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提升区域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水平,重点提高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三)面向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和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社会响应机制。细化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暴雨高级别预警的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压实未设气象机构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职责,推动章贡区气象机构组建。扎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考核工作。

优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应急广播等技术手段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开展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健全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控和防治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四)面向生产发展,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围绕粮食安全、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卫星遥感、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等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产量预报能力。开展脐橙、蔬菜、油茶、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气象服务。推动“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赣州绿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脐橙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

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加强交通、旅游、水利等行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气象与交通、公安、铁路、机场、高速公路、高速交警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气象服务。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五)面向生活富裕,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保障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清单目录。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基于位置和时间的气象信息服务。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新媒体。建设气象AI无障碍全媒体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边远山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健全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构建城市智慧气象服务支撑系统,提升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成面向城市高影响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综合分析,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决策服务。提升竞技体育、重大赛事和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立农村智能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引导农村建房安装避雷设施,建设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基地。

(六)面向生态良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建立温室气体观测站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和碳达峰碳中和分析评估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开展重大工程建设、经济园区规划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探索建立气候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避寒养生福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大气污染综合观测系统,加强森林火点、秸秆燃烧等气象遥感监测,加强赣江、东江源头及水源涵养区水体水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与赣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立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完善弹药储运安全体系和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加强以烤烟种植为主的人工防雹作业能力建设。

实施赣南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大力推进飞机人工增雨赣州保障基地建设,发展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建设微雨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完善云水资源监测系统。到2025年,完成18个人工影响天气地面标准化作业点、40个碘化银地面发生器、100个地面流动作业点建设。

(七)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将气象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纳入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组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借智借力联合开展影响赣南的天气气候机理研究,重点针对暖区暴雨、局地突发强降水、台风路径预报和人工增雨等技术开展攻关。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应用等新技术在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加强脐橙气象中心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将脐橙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打造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八)坚持人才优先,建强气象人才队伍

加大市级人才工程(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行业支持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到2035年,全市新增正高级气象专业技术人员3名以上,每县具有1名以上副高级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完善气象科技人才梯队建设,2025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92%,2035年达98%;2025年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20%,2035年达38%。优化地方气象机构岗位设置,逐步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推进地方气象机构和国家气象机构人员合理流动。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素质。

建立健全气象人才科学评价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有关规定,推动气象人才享受所在地人才生活服务保障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台站从事气象工作,在基层台站专业技术人才中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签订市厅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市政府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共同推进赣州气象高质量发展。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保障支持。

(二)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完善与赣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气象法规、规章及其配套制度体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升放气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监管和行业监管。推进地方有关气象标准制订和修订,强化标准应用实施。

(三)强化考核评估。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考核督导,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本纲要落实的综合协调和定期评估,开展试点建设,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示范。

(四)强化财政保障。完善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要求,建立健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气象部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地方政策,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和人员经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