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执行和结果>建议提案办理

在线检阅: 搜索

关于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第068号提案答复的函

访问量:

关于市政协五届次会议第068号提案

答复的函

市农业农村局:

    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第068号提案关于“关于加强乡村治理,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相关内容回复如下: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文广新旅系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不断巩固乡村治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一、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旅游强省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强化规划引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通过规划先行、出台全域旅游奖励办法等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二是通过邀请专家指导,加强品牌创建力度,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全域旅游要素来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发展活力;三是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提高管理技能,推进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等推动旅游消费富民;四是通过加大宣传营销,结合引客入赣,举办脐橙采摘等节事活动,唱响乡村旅游品牌;五是通过引导群众提供旅游服务带动创业扶贫,资产资源入股带动创收扶贫,建设景区带动就业扶贫等多种途径推动乡村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已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江西省A级乡村旅游点74家。在发展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我市涌现了一批以丫山、虔心小镇等为代表的“景区带村”、“公司+农户”旅游扶贫典型,形成了景区联村型、景区辐射型、整村推进型、合作社(公司)联动型、党建引领型和基地依托型等旅游扶贫模式。2018年来,评定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旅游扶贫示范点44个。我市黄小勇、官海滨、邓辉鹏等5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荣誉称号;“大余丫山旅游扶贫模式”上榜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成功案例。

二、大力保护历史传统文化。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资源和古民居遗产丰富,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全市文广新旅系统对历史文物、古村落、革命旧址等进行了全面摸排和保护挖掘。2007年至2012年,我局组织开展了为期5年的赣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复查至此,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9651137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8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2243个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4674个点。积极协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做好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江西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的申报工作,争取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亿多元,省级基层文物保护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和支持传统村落文物保护维修项目,重点做好了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赣县白鹭乡白鹭村、瑞金市九堡镇密溪等一批国保和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为加强对我市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我局起草了《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并在2019年3月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批准通过,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

三、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2020年对兴国、于都、宁都三个县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于都寒信民俗、宁都固村甲酒酿造技艺、会昌剪纸等55个项目列入名录;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遗小镇名单,全南县雅溪古村、会昌县洞头畲族村、定南老城黄砂口村、于都县寒信村等10个村落列入名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前,我市有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南擂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等10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录,全南蓝巾帕、定南瑞狮、会昌赖公庙会等108项非遗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于都半班戏、赣县黄元米果制作技艺等220项非遗项目列入市级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加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带动力。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提高项目品质,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乡村振兴融合,协调发展,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乡村旅游点。二是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品牌创建指导,推进一批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及特色民宿等品牌建设。引导各地在旅游产业项目布局时,优先考虑对当地村民致富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三是积极发挥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乡贤能人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扶持返乡创业,打造龙头企业。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成果。

二、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要强化保护意识,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确立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就是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调动农民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抓紧抓实。尤其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大内核。

三、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加强保护和传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兼职人员、传承人为骨干,社会各界人员为重要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多层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与人才培训。二是振兴发展民俗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大力培育地方民俗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抢救,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三是挖掘保护乡村非遗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设立项目传习和展示点,举办有特色、专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活动,对优秀的乡村非遗项目将列入县、市两级非遗名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2021年4月29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