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赣州市乡村振兴局>重点领域>搬迁移民

新城新居有新貌

访问量:

新城新居有新貌

——大余县新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初秋时节,走进大余县新城镇圩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听到的是搬迁群众满意的声音,看到的是搬迁群众幸福的笑脸。这个投资600余万元的安置房小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21人,让他们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走上了幸福小康之路。

从山里到山外,从穷困到脱贫,从富裕到小康……在脱贫攻坚进入总攻的关键阶段,新城镇精心实施、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书写了一副出彩的脱贫新画卷。

 

搬得出,稳得住

新城镇合江村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好,但是对于村民来说,上学、就医、工作都是难题。“以前住的房屋太破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如今搬进了新房,干净又整洁,环境特别好,住着舒服多了。”家住合江村东坑组的廖辉华每每谈起新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之前,廖辉华一家7口人全都生活在村里的一栋低矮土房中,他们夫妻患有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儿子儿媳在广东务工,很难照顾到家里。因为居住地区偏远,生活就医不便,所以,廖辉华一家十分向往有一天能够到大山外生活。

2017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经个人申请、各级评议后,廖辉华一家成为圩镇易地搬迁安置区住户。廖辉华依然清晰记得搬迁进安置区生活那天的一个个情景,他总说那是他一生铭记的日子,那是幸福生活的起始点。

新城镇通过开展“拉网式”调查、进行“过筛式”审查、推动“地毯式”清查等方式,确保将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贫困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不断完善安置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周边有新城二小、新城镇卫生院、新城镇图书馆等,实现了“一出门就可上班、上学、就医、休闲、购物”,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廖辉华三个孙子女已经在圩镇的小学读书,两夫妻拿药也更方便了。回想起搬迁前还曾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廖辉华不禁感慨:“早知道安置区这么好,我当时一定要第一个报名搬家。”

 

有事做,留得住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怎么生活?”易地搬迁安置区70多岁的谢福连老人,提出了每一名搬迁群众都会提出的疑问。

就业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搬迁群众能否留得住。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针对这个疑问,为了确保搬迁户“有事做,留得住”,新城镇针对贫困搬迁户进行了多种帮扶就业措施:通过“新城镇易地搬迁住户”微信群、安置区宣传栏多渠道发布就业招聘广告,介绍贫困户参加招聘会等方式,推荐贫困户到本县内工业园或外出务工就业获取收入实现就业;对于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同时,在安置区建立了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参与工作,通过新增的园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扶持就业,并对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这些措施,易地搬迁贫困户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廖辉华在这个扶贫车间工作,每月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谢福连不仅是安置区的一名保洁员,在闲暇期间她还会在扶贫车间做点手工活,这些稳定的收入让谢福连很满意,每天见到帮扶干部都会说“留得住,留得住”。

 

挪穷窝 奔富路

“我家住上新房子了”“我申请到了小额扶贫贷款”“我家工厂又接到了一笔单子”……这些都是大余县新城镇樟树下村搬迁户张号祥最常放在嘴边的一些话,每次看到扶贫干部,他都会拉着他们到家里坐会儿,激动地讲述着家里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能给了他一个温馨的家。

2005年,本应过着幸福美好生活的张号祥,大儿子突患脑瘫,四处求医均无未见疗效,最终落下了语言肢体残疾。病情需要长期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把张号祥一家“拖”成了无着无落的贫困家庭。

为什么是无着无落?原来,张号祥的老房子是在樟树下村最偏远的小组,家里的土坯房破旧不堪,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环境,也方便看病,张号祥与妻子胡秀连商量后,咬咬牙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到靠近集镇附近租了间房子。夫妻二人在附近找了点临工,勉强维持着基本生活。没有自己的“窝”,没有稳定的工作,儿子高额的医疗费用也在源源不断地压迫着夫妻二人,这让张号祥一家人没有一丝安全感,更没有“家”的感觉。

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通过“七步法”精准识别程序后,张号祥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时,张号祥对生活没有太大信心,驻村工作队不断地上户做工作,给他宣传扶贫政策、规划产业发展,在扶贫干部们的悉心开导下,张号祥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火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扶贫干部多次向他讲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措施,告诉他那里交通方便,生活很便利,小孩读书也很近,最终,张号祥同意了搬到新城镇易地扶贫安置区住。

一条条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彻底改变了张号祥的家庭困境,就像是生活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2018年12月,正值壮年的张号祥夫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顺利地摆脱了贫困,他们坚定地对扶贫干部们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我们虽然不再是贫困户,但是要自强,要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

细心的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看出了夫妻二人的想法,主动提出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依托新城镇樟树下村扶贫车间的平台提供了货源和销售渠道,又让他们通过扶贫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贷款了5万元。2018年10月16日,属于张号祥的大余洪祥电子厂开业了,厂址就选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远处。

“日子红火起来啦,我们这个电子厂从原来只有4个人,现在都发展到了16个人了!我们每年收入在18万元左右,在这里上班的人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说到这里,张号祥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张号祥蒙上了一层担忧之情。工厂停业了,房租怎么办?订单合同怎么办?工人工资怎么办?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压得他们夫妻二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马联系了张号祥,为他们的工厂复工复产出力跑腿,不仅提供抗疫物资,还介绍了务工人员,三天都不到,工厂便成功通过抗疫指挥部的许可,重新开业了。

“党的干部都是好干部,他们真心实意为我们着想。我们老百姓在家里不出门,他们干部冒着可能感染的风险到处摸排,还帮助我们工厂复工,提供抗疫物资,为他们的付出点赞!”张号祥双手高举大拇指说道。

如今,张号祥一家人住着安全牢固的房子,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孩子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愁吃,不愁穿,收入更是年年涨。“以前政府帮助了我们,现在我们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出点力。我们电子厂想吸纳更多的贫困户来工作,工厂是计件工资,贫困户的计件单价会比一般工人的高一点儿,好让他们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张号祥自豪的说道。

扶贫先扶志,共同小康是最终目的。只有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才能激发群众干事的热情,发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奔小康,靠得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但要让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群众都往的稳、心舒畅,还必须实现好、发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的利益,让他们享受幸福生活的荣光。

扶志扶智,激发动力是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城镇以“村村一台戏”为抓手,以“文化活动室”为载体,打好文化活动“组合拳”的同时,还定期开展安置区户主会,不定期上门入户等,宣讲各类政策方针,传递感恩奋进的理念,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聚焦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整合资金、信贷、技术、培训等扶贫政策,分门别类对贫困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以脱贫攻坚系列活动和乡风文明行动为抓手,通过“赣南新妇女运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表彰各类典型人物、开展集中整治,弘扬自强诚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感恩奉献的新风正气,帮助贫困群众把“德”立起来,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新居千万间,搬迁群众俱欢颜。现在,新城镇的贫困搬迁对象已经实现了易地搬迁,住进了新居,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同等的医疗保障、同等的教育资源、同等的文化生活,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极大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他们从心里感党恩、颂党恩,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