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赣州市乡村振兴局>重点领域>搬迁移民

移民搬出好光景

访问量:

移民搬出好光景

——兴国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见闻

张声

“吃水行路难、上学就医难,发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曾经居住在兴国县山区群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受自然条件影响,这里通讯闭塞、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重重大山不能阻断他们发家致富的梦想,蜿蜒山路怎能挡住他们走出大山的步伐

要让世代居于深山的贫困户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兴国县累计投入资金33821.81万元,全面完成建档立卡搬迁户1274户6522人。同时,统筹推进后续扶持、创新和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日,记者兴国县走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感受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搬得出:挪出穷窝圆安居梦

“这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不管好不好,都不能搬

“搬下去,我们的耕地怎么办

“今后靠啥来生活

……

兴国县开始启动易地搬迁工作后,面临着诸多质疑声搬迁到完全陌生的另一个环境,很多村民不愿意。他们宁愿待在“穷窝”里,也不愿搬到发家致富更有奔头的“富窝”里。

兴国县均村乡东山村村民林上珍也满腹质疑。

此时,乡村干部主动找谈话,鼓励带带头。想想过去生活不易,未来更是迷茫,林上珍几经挣扎,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积极支持易地搬迁,还说要去做其他民众的易地搬迁工作。

“林上珍,你真的想好了嘛,搬下去,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林上珍向村里其他几户贫困户做思想动员工作时,反而得到“善意的提醒”。

“我们现在享受到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易地搬迁是为了让我们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我们为什么不支持”林上珍以自己的经历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为例,号召村民听党话、跟党走。

靠天种地,家庭收入微薄,没有一技之长,2017年,林上珍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上珍原居住的房屋60年代的土坯房异地搬迁,一家人居住在均村乡集中安置点,获得面积100平方米安置房屋。

就在林上珍搬迁入住均村乡集中安置点不久,东山村的老房子就倒塌了。

“听党和政府的话,易地搬迁到圩镇,这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如今,林上珍逢人都要说说自己和易地搬迁的故事。

稳得住:建设好我们的新家

“幸福,满意!”兴国县良村镇龙升村下坑组贫困户应学发从房里出来,满脸笑意。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现在能搬进县城,住上套房,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从未感觉这么踏实。”应学发说。

应学发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应学发得知县里有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摇号选到了一套112平米的房子。当房门钥匙交到他手中时,这个大男人哭了,他从来没想过,他竟会进城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在这之前,应学发居住的是一间80平米不到破烂土坯房,一家6口挤在一起相当难受,每到下雨天,还担心着房屋会倒塌。当时应学发一人在外务工,配偶杨玉梅在家也赚不到多少钱,加四个小孩均在读书,家庭负担非常重,全家靠低保和应学发的工资收入来支撑全家的日常开销,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2017年年初,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帮扶,他全家搬至兴国县“进城进园”安置点生活,开启了“城里人”生活模式。安置点附近有学校,孩子们的读书问题也解决了。

或许是受到感恩教育活动的影响,应学发主动找到村书记,提出自己要让出低保名额,把低保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村民。

“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给我一个温馨的家。安置点离县城中心近,位置好,水电路齐全,能住上这么高档的安置小区,我现在打算返乡务工,建设好我的新家”应学发说

能致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在这里上班,一天八小时、工资80元,离家又近,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跟小孩。”每天早晨,李山秀都会准时到江背镇蚕桑种植基地上班。

2017年李山秀一家从果源村搬到了江背圩镇安置点。在村里的引领推荐及后续培训下,李山秀找到了工作。“家门口就有活干,真有种做梦的感觉李山秀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江背镇将产业基地选址在安置点附近,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除了蚕桑基地,周边还有肉牛、席草等2个扶贫产业基地,可吸纳安置点劳动力30人以上。

光靠发展产业,一条腿走路注定走不远,江背镇决心打造“产业就业比翼齐飞”的后续帮扶格局。该镇争取扶贫资金206万元,在易地搬迁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引进雄鼎电子有限公司独立运营管理,优先满足易地搬迁等贫困户就业需求。

目前,有37人在车间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人(易地搬迁户2人),月工资最高可达4500元/月,户均增收可达5万元。同时,车间租金每月3000元,主要用于江背镇易地搬迁圩镇集中安置点房屋维护、保洁员工资、设备维修以及社区管理中心正常运转等。

目前,江背镇移民群众得到产业扶持28户158人,务工就业99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该镇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复工复产,目前草席厂有13人务工,蚕桑基地有7人务工,电子厂有37人务工。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