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015号提案答复的函
赣市工信提字〔2024〕30号
尊敬的钟文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赣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几点建议》收悉,感谢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经综合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金融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工商联的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争取政策倾斜方面。
一是争取用地用能支持。2023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4.55万亩,对比全省其他设区市遥遥领先,国家电投信丰电厂、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实现了应保尽保。其中争取国家下达我市11个脱贫县专项指标6600亩,争取使用国家配置计划指标1.29万亩。2023年服务保障23个重大工业项目能耗指标,总投资584亿元,批复用能指标100万吨标煤(当量值)。大力推动开发区扩区调区。完成赣县区稀金新材料产业园、大余工业园、会昌工业园、于都工业园、崇义产业园等5个开发区扩区调区,占全省30%,扩区1.96万亩,章贡高新区、上犹工业园、石城产业园、宁都工业园4个开发区正在开展调区扩区前期工作。
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十四五”以来,为保障重点企业优质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109万元,支持赣州市同兴达电子、深联电路、富尔特电子等3个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省预算内资金2860万元,支持中科三环、美克数创等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自2017年至今,累计帮助金力永磁、青峰药业、章源钨业、睿宁高新材料、博士家居等一批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争取3.8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增强了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提升了对全产业链供应链集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累计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章源钨业、青峰药业、虔东稀土、孚能科技、骏亚电子、绿萌科技)、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6家、双创示范基地54家(省级11家、市级43家),覆盖了现代家居、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创建主体上涵盖了政(工业园区)、产(生产企业)、学(高校)、研(研究所)各个环节,有力推动我市工业创新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用足用好国家、省各项对口帮扶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各类要素需求。一是继续积极向上争取我市11个脱贫县每个县600亩专项用地计划指标;二是指导各县(市、区)落实好“增存挂钩”机制,加大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置换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三是加快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招引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配送方面优强企业,争取将赣州市列入全国首批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配送应用城市。
二、关于优化产业布局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2024年6月14日,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布局的通知》文件,明确了各县(市、区)的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围绕布局优化、结构协调、链条完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各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发展引领作用。
二是推进产业协作。充分利用赣深对口合作新机遇,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全产业链对接,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市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与大湾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深入融合,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和功能拓展,探索共建“飞地园区”,构建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格局。
三是积极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大力引导各园区、机关、事业单位通过科研飞地、科技人才飞地、科技孵化器飞地、成果转化飞地、技术转移飞地等多种形式,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注入赣州,构筑“科技研发在湾区,创新成果在赣南”的新发展路径。经材料审核、线上答辩和实地考察等评审流程,截至2023年,支持“会昌县驻大湾区科技人才飞地”、“播恩生物饲料科创飞地”等10个飞地并进行立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是坚持县级谋划、市级统筹,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举措,形成协同推进、错位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融湾产业协作融合,充分利用赣深对口合作新机遇,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全产业链对接,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市重点产业与大湾区深入融合,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和功能拓展,加快共建“飞地园区”,构建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格局。
三、关于改变招商策略方面
在招引目标上,一方面持续聚焦招大引强。抢抓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时机,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头部企业、标杆企业招引力度,争取落地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瞄准“专精特新”企业,针对创新性强、成长性快、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以及高质量、高技术项目,列为重点招引和扶持对象,加大引进力度。力争全年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在招引区域上,坚持点面结合、条块结合,多维度构建招商网络。一是持续聚焦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按照“高大上+链群配”要求,动态优化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实施产业链项目分类管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目标化清单化精准招商。二是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实施海外招商。加强与国家、省驻外经贸代表机构的沟通联络,拓展对接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等大集团、大企业、RCEP和“一带一路”区域市场渠道;支持组团出国招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走出去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全市招商引资策略,明确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将东北、西北等地纳入招商范围,将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招引目录,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关于创新激励政策方面
整合撬动资金,做大“资金池”。近年来,赣州市不断转变招商工作理念方法,发挥基金“助推器”作用,积极探索基金招商新模式,通过整合撬动资金,形成百亿级产业基金群。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市国有基金管理公司有7家,管理政府产业基金63只,管理规模突破450亿元达到488.32亿元,实缴规模达到230.29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10个,其中投资本地项目41个,投资外地项目69个,投资金额135.25亿元。
聚焦产业布局,优化“项目库”。一是战略入股挖龙头。对行业龙头目标企业,采取远处着手、科学布局、逐步靠近的策略,“四两拨千斤”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集群壮大升级。比如,为解决家居产业缺乏龙头带动的问题,赣州发展集团联合南康区政府合资设立30亿元的产业基金,专项用于入股家居龙头上市公司美克家居,获得10%股权,成功推动美克家注册地、总部和产业完整跨省搬迁至南康。二是参与定增拉投资。加强与券商联系,及时获取与赣州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信息,在上市公司有定增意向时及时介入,利用上市公司扩大产能机会,争取为本地导入重大优质项目。此外,结合各县(市、区)首位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定增招商先后引入嘉元科技在龙南投资19亿元的电解铜箔及覆铜板生产项目,同益股份在信丰投资13亿元的高分子板棒材项目,雪天盐业在会昌投资2.4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有力推进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施落地效率提升工程。完善“招落一体”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从项目对接、签约、开工、投产到后期跟踪服务的“招落一体”工作机制,对市级认定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立“三单一表”项目协调机制(问题清单、督办清单、落实清单)和“帮扶情况收集表”,精准收集审批办理、政策优惠、要素供给等客商需求,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协调、全要素保障,全力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
下一步,一是推动重大基金尽快设立,更好发挥资本招商功能,服务产业集聚。二是破解融资瓶颈。针对企业资金需求大、发展资金匮乏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降低准入门槛,主动服务企业,有针对性、普惠性地制定出台相关融资产品。
五、关于打造人才集聚洼地方面
引才、留才、用才方面。
一是全域布局人才高地建设。精心编制新时代赣州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市本级以赣粤闽湘区域性人才高地、革命老区人才改革示范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先行区“一地两区”建设具体支撑全国中心打造,同时对20个县(市、区)在全国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规划,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市县一盘棋联动,整体性推进”的人才雁阵格局。
二是迭代升级人才扶持政策。以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推动全国人才集聚中心建设,出台高校毕业生、技校生“留赣干”、人才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政策,在认真学习粤港澳、珠三角发达城市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人才、科技、人社、住房等政策进行集成提升,研制更具含金量“赣州新时代人才政策”,从人才特殊津贴、从创业扶持、人才住房、配偶安置等16方面明确100条惠才举措,有效实现人才政策面上“一单清”和点上“精准滴灌”。
三是聚力打造“人才航母”。抢抓时代的际遇,多方奔走、各方呼吁,拿出家底、掏出诚心,像当年支持红军一样,全力引进和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人才平台建设,打造了“一又一个的‘人才航母’”。目前,我市现有“国字号”平台57个,省级平台387个,为各类人才在我市干事创业搭建了一大批平台。
四是强化国家智库支撑。联合中国工程院共同组建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37名院士受聘为委员会委员,常态化邀请院士走进赣南把脉问诊、创新攻关,助推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每年来我市开展服务的“两院”院士超过100人次,国家智库直通赣南。
五是深化人才融湾互通。创建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吸引9家科创企业入驻孵化、3家企业落地赣州;“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双招双引”活动现场签约人才项目29个,举办深赣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10个项目参赛,联合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采取“隶属关系不变、赣州全职就诊、提标发放薪酬”模式引进粤籍专家262名。
推进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一是深入推进我市与深圳高新投集团科技合作。3月31日,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苏华一行在我市开展商务考察,并与市领导何琦交流座谈,就共建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将借助深圳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优势,引金融活水重点支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成通用人工智能(赣州)研究院落地。二是组建通用人工智能(赣州)研究院。依托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杨军教授及深思实验室,完成通用人工智能(赣州)研究院组建。2023年8月,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通用人工智能(赣州)研究院,并于当月印发组建方案,2023年11月3日正式揭牌成立。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推动更多优秀人才扎根赣南、奉献赣南、成就赣南。充分用好江西省支持赣州市打造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加快推动赣州(深圳)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用好深圳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
再次感谢您对赣州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8日
相关文章